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村庄的百年诚信传奇
在皖南群山环抱的小村庄里,有一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的刻痕记载着一段跨越百年的故事。
光绪二十三年春,村塾先生周明礼在树干刻下第一道痕。那年大旱,他偷偷用祖传的玉佩换粮,分给断炊的乡亲。‘待来年丰收,望诸君归还’的借条下,按着十七个鲜红手印。
第二年秋收,最先来还粮的竟是村西的孤寡老人张王氏。她用蓝布包着半袋黍米,颤巍巍掏出三枚铜钱:‘先生,这是去年的利息。’周先生执意不收,老人却说:‘树上刻着账呢,人心不能刻花。’
转眼民国十八年,土匪洗劫村庄。周家长子护着账本被砍伤,临终前将浸血的布包交给弟弟:‘爹说...老槐树上的账...一笔都不能烂...’布包里,是发黄的借据和褪色的红手印。
2008年汶川地震后,在外经商的周家第五代周永康突然回乡。他在老槐树下支起帐篷,给每户送来米面油。村民发现装着救济品的编织袋里,都塞着张泛黄的复刻借据,背面印着二维码:‘扫码可查1897年借粮记录’。
去年冬至,百年老槐被列入古树名录。树旁新立的青石碑上,除了保护公告,还有周永康补刻的一行小字:‘此处曾收留诚信,可随时支取’。
现在每月初一,总有外乡人专程来树下系红绸。村委会会计说,去年清点意外发现账上多出笔‘无名捐款’,金额正好是1897年十七户借粮的等值人民币。
光绪二十三年春,村塾先生周明礼在树干刻下第一道痕。那年大旱,他偷偷用祖传的玉佩换粮,分给断炊的乡亲。‘待来年丰收,望诸君归还’的借条下,按着十七个鲜红手印。
第二年秋收,最先来还粮的竟是村西的孤寡老人张王氏。她用蓝布包着半袋黍米,颤巍巍掏出三枚铜钱:‘先生,这是去年的利息。’周先生执意不收,老人却说:‘树上刻着账呢,人心不能刻花。’
转眼民国十八年,土匪洗劫村庄。周家长子护着账本被砍伤,临终前将浸血的布包交给弟弟:‘爹说...老槐树上的账...一笔都不能烂...’布包里,是发黄的借据和褪色的红手印。
2008年汶川地震后,在外经商的周家第五代周永康突然回乡。他在老槐树下支起帐篷,给每户送来米面油。村民发现装着救济品的编织袋里,都塞着张泛黄的复刻借据,背面印着二维码:‘扫码可查1897年借粮记录’。
去年冬至,百年老槐被列入古树名录。树旁新立的青石碑上,除了保护公告,还有周永康补刻的一行小字:‘此处曾收留诚信,可随时支取’。
现在每月初一,总有外乡人专程来树下系红绸。村委会会计说,去年清点意外发现账上多出笔‘无名捐款’,金额正好是1897年十七户借粮的等值人民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