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桥人老张:三十年风雨无阻守护家乡古桥
在皖南山区蜿蜒的青龙河上,横卧着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七孔石拱桥。桥头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着背的身影,清晨用竹扫帚清扫落叶,傍晚提着煤油灯检查桥面——这是63岁的守桥人张福顺,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“老张头”。
这座名为“永济桥”的古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桥身爬满青藤的石狮子嘴里,至今还能清晰看见当年工匠刻的“河清海晏”四字。老张从父亲手中接过守桥的担子时刚满三十岁,那时他刚从部队复员回乡,古桥正因年久失修被列入危桥名单。
“记得1993年发洪水那晚,我在桥墩发现三条新裂缝。”老张的笔记本上工整记录着每次巡查发现:2001年7月修复第三孔松动石栏,2013年清理桥洞淤积物2.8吨……三十年来他用坏过27把竹扫帚,磨破了84双胶鞋。有年冬夜突降暴雪,他硬是顶着高烧,连夜铲除了桥面积雪。
最惊险的是2016年夏天,连日暴雨让河水暴涨至警戒线。老张巡桥时发现第二孔有石块松动,立即报告镇政府。当抢险队赶来时,他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急流,和队员们用沙袋筑起临时护堤。“水把他冲倒三次,每次爬起来都死死抱着沙袋。”当时的抢险队长回忆道。
这些年总有人劝他歇歇,老张却总说:“桥就像老人,越老越要有人照应。”他发明的“三查四看”护桥法如今被写进县里古桥养护手册——查桥墩听水声,查石缝摸湿度,查护栏试稳固;看水位、看植被、看行人、看天气。
去年文物局来考察时,专家惊讶地发现永济桥的损坏程度比同类古桥轻60%。如今桥头的功德碑上新刻了一行字:“守桥人张福顺,1992-2022”。老张依然每天清晨五点准时出现,腰间别着祖传的铜铃铛,叮叮当当的声响伴着流水传得很远很远。
有次城里记者问他坚持的理由,老张指着桥碑上斑驳的捐资名单:“这上头有我太祖爷爷的名字。桥守着人,人守着桥,日子就这么过来了。”夕阳把他修补桥面的身影拉得很长,仿佛要伸进四百年的时光里。
今年开春,镇里组建了青年护桥队。20岁的大学生村官小王跟着老张学看水纹,第一课就是辨认“青苔爬上第三级台阶就要警惕春汛”的祖训。而今古桥两岸的野山樱又开了,粉白的花瓣落在老人肩头,像给他披了件缀满勋章的衣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