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桥人张老汉:三十年风雨守护,一座桥的温情故事
在皖南山区的小河村,有一座不起眼的石拱桥。桥身布满青苔,栏杆磨得发亮,可村民们都说这是方圆百里最坚固的桥。每当暴雨倾盆,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的身影在桥头忙活,那是六旬老汉张德昌。
1993年夏天,刚退伍回乡的张德昌目睹了惊魂一幕。山洪冲垮旧木桥,村里三个放学孩童险些被卷走。那天夜里,他翻出全部退伍安置费拍在村委会桌上:『这桥,我来修!』
没有专业施工队,他就带着村里壮劳力自己干。白天扛石头,晚上读桥梁手册,三个月后,一座用花岗岩垒砌的拱桥横跨河面。桥墩特意做成船形劈水角,这是张德昌从部队工兵连学来的本事。
桥通那天,村民发现桥头多了间矮屋。张德昌把退伍时发的军大衣挂在墙上,就此当起义务守桥人。每年清明前,他都要用麻绳吊着检查桥底裂缝;三伏天里,总见他蹲在桥面补填石缝的糯米浆。
2016年特大洪水夜,上游冲来的树干卡在桥洞。张德昌抄起钢钎就往激流里跳,被树枝划得浑身是血也不松手。事后镇里要表彰,他却躲在卫生院缝针:『桥要是没了,娃们得绕二十里路上学哩。』
三十年来,桥畔矮屋的煤油灯永远亮着。赶夜路的乡亲都知道,灯下总温着姜茶,檐下永远挂着几把备用伞。去年冬天,村民悄悄在桥碑添了新刻字——『德昌桥』,落款是『全体河上人家』。
如今,张老汉依然每天巡桥三遍。他的小本子上记着:正月十六换西北角护栏,谷雨后要刷桐油……最新一页写着:『教小孙子认桥梁结构图,这桥啊,得有人接着守。』
这座桥的故事仍在继续。它连接的不只是两岸,更串起了三代人的记忆。就像桥头那盏不灭的灯,温暖着每个过路人的心。
(注:该故事原型取材于安徽黄山多位乡村守桥人的真实事迹,人物细节经艺术加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