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粥婆婆:一碗热粥温暖整个寒冬
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里,有一位年近七旬的李婆婆,她在老街的拐角处摆了一个粥摊。每天清晨四点,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时,李婆婆就已经开始熬粥。她的小摊没有招牌,但飘散的粥香就是最好的广告。
李婆婆的粥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遇到衣衫单薄的流浪汉、早起扫街的环卫工、或是掏不出钱的学生,她总会多舀一勺粥,再悄悄塞个热乎乎的茶叶蛋。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二十三年,从她下岗那年开始。
2018年寒冬的一个早晨,有个穿着破旧羽绒服的年轻人连着三天来喝粥却总忘记带钱。第四天李婆婆照例给他盛了满满一碗八宝粥,年轻人突然红了眼眶:『婆婆,我是晚报记者,最近在暗访城市温暖故事...』说着从怀里掏出冻得发红的双手,举着相机拍下了粥摊升腾的热气。
报道见报后,暖心的事情发生了:附近的菜贩开始'不小心'多给李婆婆送菜,粮店老板坚持按批发价卖米,甚至有年轻人自发组织来帮婆婆收摊。最让人动容的是,曾经常来喝粥的流浪汉老张,如今在菜市场有了固定摊位,每天收摊后必定来帮婆婆刷锅。
去年冬天,县里评选'最美市井人物'时,李婆婆高票当选。领奖台上她局促地搓着围裙:『我就是个煮粥的,那些米啊豆子啊,遇着热水都会化开,人心里头暖和了,日子自然就化开了。』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,很多人的眼眶和李婆婆的粥锅一样泛着热气。
现在李婆婆的粥摊成了小城的爱心驿站,附近居民常把多余的食材放在那里。有人统计过,二十三年来,婆婆送出去的粥至少有十万碗。她总说这些粥是'借'出去的,可那些受过温暖的人,早就用千百种方式还得清清楚楚。
这让我想起婆婆常挂在嘴边的话:『世上的好,就像我熬粥的柴火,烧完一根另一根就续上了。』在这个智能手机能点外卖的时代,老街的粥香依然固执地飘着,提醒着我们:有些温暖,永远不需要扫码支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