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泉村的报恩井:一个善心轮回的真实故事
在云雾缭绕的苍山脚下,有个叫山泉村的小村庄。村里最年长的李阿婆总爱在榕树下讲一个关于报恩井的故事,这口井的水,至今还在滋养着整个村子。
1998年的盛夏,村里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。村中唯一的老井见了底,庄稼像被火烤过似的蜷曲着叶子。村主任王大山带着十几个青壮年,在村后山挖了三天三夜,愣是没挖出一滴水。就在大家快要绝望时,有个外乡人推着辆破自行车路过。
这个戴着眼镜、背着地质包的中年人叫张明远,是省地质队的工程师。他本要去邻县勘探,看见村民们干裂的嘴唇,当即调转车头。那天傍晚,他举着个奇怪的仪器在村东头转悠,突然指着块长满野枸杞的空地说:‘往下打五米,必有甘泉。’
没人相信这个陌生人。最后还是李阿婆颤巍巍捧出攒了十年的鸡蛋钱:‘我老婆子活够了,可娃娃们不能没水喝。’第五天清晨,当钻头打到四米八时,一股清泉突然喷涌而出,溅了打井人满脸。那水柱足有扁担高,清得能照见人影。
张工临走时,村民们凑钱塞给他,他却悄悄把钱压在了村委会的搪瓷缸底下。只在笔记本上记了句话:‘山泉村东,北纬28度37分,花岗岩裂隙水,日涌量200吨。’
转眼二十年过去。2018年夏天,村里来了个戴孝的年轻人,抱着个骨灰盒找那口井。他说父亲临终前交代:‘把我撒在山泉村的井边,那儿的乡亲们懂得水的珍贵。’老主任王大山现在头发都白了,捧着张工当年的笔记本哭得像个孩子。
第二天清晨,村民们发现井台旁多了块青石碑,上面刻着‘饮水思源’四个字。说来也怪,那年周边七个村都闹旱情,唯独山泉村的井水怎么也抽不干。更神奇的是,每逢清明,总有城里人专程来打水,他们说这井水泡茶特别甘甜。
去年修高速公路时,施工队想在井边建搅拌站。当天晚上,三十多个村民自发围着井台守夜,八十岁的李阿婆拄着拐棍坐在最前头。后来工程改了道,听说是因为有个领导认出了碑上的字迹——他父亲当年喝过这口井的水。
现在这口井装了电动抽水泵,但村民们还是习惯叫它‘手摇井’。每天清晨,打水的铁桶碰撞声依然叮当作响,就像在敲击岁月的编钟。井台边的石缝里,总有不知谁放的新鲜野花,红的黄的,映着水里晃动的云影。
今年清明,有个头发花白的女人在井边坐了很久。她临走时往井里放了朵白菊花,有人看见她口袋里露出半张发黄的照片——年轻的张工站在喷水的井口旁,身后是欢呼的村民们。阳光穿过她的白发,在井水投下细碎的金斑,像极了那年的水花。
村里的孩子们最爱听这故事,他们总追着问:‘后来呢?’李阿婆就摸着井台说:‘后来啊,这口井教会我们,善心就像地下的泉水,你看不见它,但它永远在流动。’
如今山泉村成了旅游景点,游客们喝着井水听故事,临走总要灌一壶带走。村里用旅游收入建了希望小学,校训就是碑上那四个字。说来也巧,第一任支教老师姓张,据说是某位地质工程师的孙女。
井台边的野枸杞年年发芽,村里的老人说,那根系怕是扎到了泉眼上。就像有些善意,表面看着普通,底下却连着最纯净的生命之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