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井村的守井人:三十年坚守唤醒一村人的良心
在云雾缭绕的黔东南深山里,有个叫老井村的寨子。寨口那口刻着道光年号的青石老井旁,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着背的身影。村民们都叫他吴公,却很少有人记得他的本名叫吴守业。
1993年夏天,在外打工的吴守业回村探亲,发现记忆里清可见底的井水漂着塑料袋,井台上堆满烂菜叶。更让他揪心的是,村里孩子竟指着井水说:'这是臭水沟'。那个夜晚,38岁的吴守业蹲在井边抽完半包烟,第二天就把城里的工作辞了。
起初村里人都笑他傻。'城里一个月挣两千多,回来守着口破井?'面对闲言碎语,吴守业只是默默从镇上买来石灰和刷子。每天天不亮就蹲在井台刷洗,用竹篾编的漏网打捞浮萍,还自费在井边栽了棵桂花树。
转折发生在1998年大旱。当周边村寨为争水源打架时,老井村却因吴守业定期清淤,井水始终不断流。那年除夕,村民发现井台摆着几十个陶罐——原来是吴守业把井水烧开晾凉,给孤寡老人挨家送。
渐渐地,井台边多了小竹凳,石缝里常出现新鲜蔬菜。最动人的是2016年,在外发财的村民捐钱修井,施工队想拆掉老井栏时,八十岁的王阿婆竟抱着井栏不撒手:'这是守业用命护着的!'原来十年前山洪暴发,吴守业为堵住冲进井口的淤泥,被断裂的井栏砸断两根肋骨。
如今的老井成了旅游景点,但游客们总困惑:为什么井台永远纤尘不染?村民们会指着山腰的坟茔告诉你:去年冬天,71岁的吴守业在扫雪时突发心梗。下葬那天,全村人用井水给他净身,人们才发现他秋衣口袋里还装着没来得及撒的明矾。
现在每到清晨,总能看到不同年龄的手握着竹扫把。孩子们在井边听老人讲'守井爷爷'的故事,那棵桂花树已经亭亭如盖。县里来采访时,村委会主任指着井台石碑上'吃水不忘挖井人'七个字说:'我们守着的不是井,是人心。'
去年清明,有驴友拍到震撼一幕:上百个矿泉水瓶挂在桂花树上,瓶里装着来自长江黄河的水。原来这是村里大学生发起的'饮水思源'活动——每有村民出远门,都要带一瓶当地水回来浇树。
今年开春,村里来了支地质队。他们检测后宣布这口井矿物质超标不宜饮用时,全村人却笑了。98岁的寨老用拐杖敲着井台说:'后生啊,这井水养活了五代人,它早就不是水了。'
夕阳西下时,总能看到游客们蹲在井边。他们不是在打水,而是在看井栏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凹痕——那是三十年来,吴守业用拴水桶的麻绳磨出的印记。村委会的记事本上记着:全村连续十九年无刑事案,有37户把城里房子卖了回村定居。
最近镇上要评'精神地标',老井村报上去的材料只有吴守业生前常说的那句话:'人心要是脏了,比什么水都难淘净。'
如今寨子里还流传着个秘密:有人看见吴守病重那晚,挣扎着把井台每块石头都摸了一遍。医生说他弥留之际反复念叨'不够亮'。直到出殡时,阳光穿过桂花树照在井底,人们才明白——那汪晃动的金光里,漂着一把用了三十年的铜水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