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石桥的传说:木匠修桥积德,百年后子孙富贵
在江南水乡的杨柳村,有一座古老的青石桥横跨小河,村民们称之为“积德桥”。这座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,桥身爬满青藤,石缝间生着几株倔强的野花,桥头的石碑上刻着“善行流芳”四个斑驳的大字。每逢雨季河水暴涨时,邻村的桥常被冲垮,唯独这座青石桥稳如磐石。
村里的老人总爱在桥头槐树下摇着蒲扇讲故事。据说明朝万历年间,杨柳村有个叫周木生的穷木匠,手艺精湛却心地更善。那年盛夏暴雨连下十日,村口独木桥被洪水卷走,学童们每日要蹚着齐腰深的急流上学。周木生看在眼里,把给儿子娶亲攒的十两银子全买了青石料,每天鸡鸣起床凿石,借着月光打磨桥墩。
最奇的是那年腊月,周木生发现桥面总差三块石板。除夕夜他梦见白发土地公拄着拐杖说:“桥东三尺有青石,乃龙王报恩之物。”次日他循着指点掘地,果然挖出三块泛着青光的条石,尺寸分毫不差。更玄乎的是石料运到河边时,结冰的河面突然裂开一道正好容石板通过的水路。
桥成那日,周木生却因劳累过度咳血卧床。临终前他嘱咐儿子:“桥要留给千人踩、万人踏,莫收过桥钱。”说也奇怪,他咽气时桥头突然飞来上百只白鹤,盘旋良久才散去。此后每逢清明,总有外乡人偷偷来桥头烧纸,说是周木生当年修桥时暗中接济过的逃荒者。
三百年光阴流转,周家果然代代兴旺。到了光绪年间,周家后人周怀仁中举当官,恰逢黄河决堤。他效仿祖辈捐出全部家产赈灾,灾民们在粥棚梁上发现刻着“周木生”三字的旧凿子——正是当年修桥的工具。消息传回杨柳村,白发族长颤巍巍捧出族谱,上面记载着周木生临终预言:“行善如种树,凉荫在后人。”
如今青石桥成了县里文物保护单位,桥头新立了木牌记载这段往事。去年暴雨冲毁下游新修的钢筋水泥桥,有位摄影记者拍下神奇一幕:洪水在青石桥前竟分叉绕行,宛如被无形手掌拨开。村里九旬老人周阿婆笑着说:“这是祖上积的德啊。”她粗糙的手指点着桥墩某处,镜头推近才看清,石缝里嵌着半枚万历通宝铜钱,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。
杨柳村小学的孩子们每周都会来桥头打扫。他们知道,课本里“勿以善小而不为”的道理,就刻在这座桥的每道石纹里。有个叫周明的小学生总爱摸桥栏上深深的凿痕,他说那是祖先的手温。去年他拾金不昧的事迹上了市报,记者采访时,孩子指着桥头石碑说:“我们周家人,骨头里刻着这座桥。”
今年清明,青石桥迎来了特殊访客——当年受助灾民的后代组团前来,在桥头种下十棵桂花树。秋风吹过时,整个村子都浸在沁人甜香里。村委会主任周建军(周木生第十二代孙)站在金桂树下对大伙说:“老祖宗留下的不是桥,是颗会发芽的善心。”他手机里存着孙子昨天发来的照片:大学生志愿者在山区修建的爱心桥墩上,特意刻了朵桂花。
夕阳把青石桥染成金色时,放学的孩子们追逐着跑过桥面。他们书包上的反光条明明灭灭,像三百年前那个木匠深夜凿石迸溅的火星。桥下流水潺潺,仿佛还在诉说那个朴素的道理:善念如同这青石桥,看似平凡,却能撑起岁月山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