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豆腐匠:一块豆腐换来的福报

admin13小时前未分类3

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姓李的豆腐匠。李师傅做豆腐的手艺是祖传的,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,远近闻名。可他却有个怪脾气——每天总要留出几块最好的豆腐,专门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。

这天清晨,天还没亮,李师傅就推着吱呀作响的木板车出门了。车上是刚出锅的热豆腐,用干净的棉布盖着,冒着丝丝热气。经过村口时,他突然听见微弱的呻吟声。

拨开草丛一看,竟是个浑身是血的外乡人!那人怀里紧紧抱着个包袱,已经昏迷不醒。李师傅连忙把人背回家,请来郎中诊治。妻子埋怨道:'万一是坏人怎么办?'李师傅却只说:'见死不救,豆腐都不答应。'

三天后,伤者终于醒来。原来他是邻县的丝绸商人,路上遭了强盗。为报答救命之恩,商人非要留下包袱里的银两。李师傅坚决不收,最后只收下块绣着金线的绸缎,说是'给豆腐当盖头'。

转眼到了年关。这天李师傅像往常一样,把最后几块豆腐送给村尾独居的张婆婆。刚进门就发现老人倒在灶台边——原来是染了风寒,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。李师傅急忙生火熬药,妻子送来热粥,夫妻俩轮流照顾了三天三夜。

开春时节,村里突然来了队官兵,说是奉皇命寻找救过丝绸商人的恩人。原来那商人竟是微服私访的巡抚大人!巡抚亲自登门致谢,还特批李豆腐可以在县城开铺子免税三年。

更神奇的是,张婆婆的儿子当年被抓壮丁后音讯全无,这次竟跟着巡抚的队伍回来了。原来他在军中立功当了把总,特意请求调回家乡驻防。见到老母亲被照顾得这么好,铁骨铮铮的汉子当场就给李师傅磕了三个响头。

如今李记豆腐铺的招牌换成了巡抚亲题的'善心豆腐'四字,那幅金线绸缎就挂在堂前。有人说李师傅傻,整天做赔本买卖。可说来也怪,自从救了巡抚,他家的豆腐越发香甜,生意反倒比从前更红火了。

村里的孩子们最爱听李师傅讲故事。每当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,老人总是摸着雪白的豆腐说:'你们看这豆腐,清清白白做人,实实在在做事。帮人的时候别想着回报,可老天爷的账本,从来不会算错。'

深秋的早晨,薄雾笼罩着石板路。七十岁的李师傅依然坚持亲自送豆腐,背后跟着五个徒弟。最前头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学徒,正是当年张婆婆的孙子。老头儿哼着走调的小曲,车轱辘碾过落叶的声响,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。

只是现在的木板车上,永远放着两格特殊的豆腐——一格给村里新添的孤老,一格留给过路的困苦人。有次小徒弟偷吃了一口送给乞丐的豆腐,被罚磨了三天豆子。老人说:'舌尖尝得出的差别,良心更尝得出。'

去年发大水时,李师傅带着徒弟们连夜做了三百板豆腐,分文不取送给受灾乡亲。后来县太爷要给他立牌坊,老人笑着摆手:'我就是个磨豆子的,要说牌坊啊...'他指着熙熙攘攘的铺面,'这不就是?'

如今村里人教育孩子都说:'要像李豆腐那样,做人清清白白,做事有里有面。'有天巡抚大人路过,看见豆腐铺前排队的人群里,有坐着轿子的乡绅,也有挎着菜篮的农妇,不由感叹:'这一块豆腐,分明是面照妖镜啊!'

寒来暑往,青石板被车轱辘磨出了凹痕。当年那个犹豫要不要救人的年轻豆腐匠,如今成了满头银发的'豆腐李公'。有外乡人慕名来买豆腐,总要听伙计骄傲地说:'咱家的豆腐方子其实简单——五分黄豆,两分井水,剩下三分全是良心。'

最近村里来了个西洋传教士,尝过豆腐后惊为天人,非要重金买配方。李师傅让徒弟包了块豆腐给他:'配方就在这豆腐里,您要是能吃明白,我分文不取。'教士琢磨了三天,最后耸耸肩说:'神秘的东方,连食物都藏着智慧。'

上个月张婆婆以九十八岁高龄寿终正寝,送葬的队伍排了二里地。坟前摆着一碗雪白的豆腐,是她儿子按母亲遗愿供上的。秋风掠过田野时,把孝子的话传得很远:'娘说这辈子最暖和的,就是病中那碗豆腐...'

现在李师傅的曾孙也开始学磨豆子了,小家伙总把豆腐脑说成'白云糕'。老人扶着石磨微笑,恍惚看见六十年前的自己。灶台上升起的热气里,似乎有父亲的声音在说:'记住啊,做豆腐如做人...'

窗外,新摘的黄豆在竹匾里哗哗作响,像是岁月流动的声音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守林人与山中精灵的报恩

在青峰山的深处,住着一位名叫老林的守林人。他年过六旬,头发花白,脸上布满皱纹,却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。老林独自守护这片山林已有三十余年,每天清晨,他都会扛着锄头,沿着蜿蜒的山路巡视,细心照料每一棵树苗...

山泉村的报恩井:一个关于善意轮回的真实故事

在闽北连绵的群山中,有个叫山泉村的小村落。这里的老人们至今仍会指着村口那口青苔斑驳的古井,给孩子们讲述三十年前那个改变全村命运的冬天。1993年的腊月格外寒冷,在外打工的青年王永福背着编织袋走在结冰的...

善良的报偿:老木匠与神秘乞丐的奇缘

在江南的一个水乡小镇上,住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木匠,名叫李守义。他的手艺在小镇上远近闻名,但更让人称道的是他的善良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在自家的小铺子前摆上一张长凳,放上热茶和简单的早点,供路过的穷苦人和乞...

老木匠的传家宝:一把刻刀背后的百年诚信

江南水乡的梅雨时节,青石板路上泛着油亮的光。八十岁的陈老汉蹲在自家屋檐下,正用一把包浆厚重的刻刀修补着邻居送来的樟木箱。刀刃过处,木屑如雪花纷飞,露出内里金丝楠木的纹理——这是三十年前他给女儿打的嫁妆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老仙:一碗粥换来的福报

在云雾缭绕的太行山深处,有个叫青石坳的小村落。村里住着个四十出头的樵夫张大山,每日天不亮就背着柴刀上山,靠卖柴火养活卧病在床的老母亲。这年腊月特别冷,山道上的冰凌挂得比往年都长。冬至那天,张大山在山腰...

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珍贵

在湘西的一个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木匠李三爷。他做的家具不用一根钉子却能用上百年,方圆百里的乡亲都以拥有李三爷的作品为荣。那年冬天特别冷,李三爷收了个城里来的徒弟小张。年轻人第一天就抱怨:“师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