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炭翁与山中狐仙的奇缘
在很久很久以前,太行山脚下住着一位姓张的老汉,人们都叫他张炭头。张炭头以烧炭为生,每天天不亮就背着竹篓上山砍柴,傍晚时分才挑着沉甸甸的木炭下山。
那年冬天特别冷,大雪封山整整七日。张炭头惦记着村里王婆婆还等着他的炭取暖,便裹着破棉袄上了山。走到半山腰时,忽然听见微弱的呜咽声。拨开积雪一看,竟是只通体雪白的狐狸,后腿被猎人的铁夹子死死咬住。
'造孽啊......'张炭头想起过世老伴常说狐狸有灵性,当即脱下棉衣包住发抖的小家伙。铁夹锈得厉害,他徒手掰了半个时辰,十指都磨出血痕才掰开。见白狐腿上伤口深可见骨,老汉竟咬破自己衣角,用布条细细包扎。
三个月后的春分夜,张炭头家破旧的木门被轻轻叩响。开门只见个白发老妪挎着竹篮,篮里堆满山参灵芝。'老身姓胡,特来谢恩公救孙儿性命。'原来那白狐是修行百年的狐仙幼子,当夜老狐仙挥袖便治好了张炭头多年的咳疾。
这事传开后,猎人再不敢在太行山设陷阱。有人看见张炭头的炭窑总飘着异香,烧出的炭火特别旺。更奇的是,每逢大雪封山,他家门口总会出现新鲜的野果和药草。
二十年后张炭头无疾而终,送葬队伍里多了对素未谋面的白衣姐弟。有人发现坟前常年有对白狐徘徊,直到来年开春才不见踪影。如今太行山下的老人教育孩子时还会说:'万物有灵,善心终有善报。'
据《太行山志》记载,清光绪年间确有张姓炭户因救白狐得赠珍贵药材的轶事。当地至今保留着'不猎白狐,不毁狐穴'的习俗,而张炭头老宅的遗址上,野生的山参长得格外茂盛。
那年冬天特别冷,大雪封山整整七日。张炭头惦记着村里王婆婆还等着他的炭取暖,便裹着破棉袄上了山。走到半山腰时,忽然听见微弱的呜咽声。拨开积雪一看,竟是只通体雪白的狐狸,后腿被猎人的铁夹子死死咬住。
'造孽啊......'张炭头想起过世老伴常说狐狸有灵性,当即脱下棉衣包住发抖的小家伙。铁夹锈得厉害,他徒手掰了半个时辰,十指都磨出血痕才掰开。见白狐腿上伤口深可见骨,老汉竟咬破自己衣角,用布条细细包扎。
三个月后的春分夜,张炭头家破旧的木门被轻轻叩响。开门只见个白发老妪挎着竹篮,篮里堆满山参灵芝。'老身姓胡,特来谢恩公救孙儿性命。'原来那白狐是修行百年的狐仙幼子,当夜老狐仙挥袖便治好了张炭头多年的咳疾。
这事传开后,猎人再不敢在太行山设陷阱。有人看见张炭头的炭窑总飘着异香,烧出的炭火特别旺。更奇的是,每逢大雪封山,他家门口总会出现新鲜的野果和药草。
二十年后张炭头无疾而终,送葬队伍里多了对素未谋面的白衣姐弟。有人发现坟前常年有对白狐徘徊,直到来年开春才不见踪影。如今太行山下的老人教育孩子时还会说:'万物有灵,善心终有善报。'
据《太行山志》记载,清光绪年间确有张姓炭户因救白狐得赠珍贵药材的轶事。当地至今保留着'不猎白狐,不毁狐穴'的习俗,而张炭头老宅的遗址上,野生的山参长得格外茂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