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能传世
在浙西山区的青溪村,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木匠胡师傅。他做的家具不用一根钉子却能传三代,村里人都说他的手艺是神仙教的。
那年初冬,胡师傅收了个城里来的大学生当徒弟。小伙子叫周明,戴着黑框眼镜,手指白皙修长,一看就没干过粗活。村里人都在背后议论:‘胡老头怕是糊涂了,这样的娃娃哪吃得了苦’。
第一天学刨木头,周明的手就磨出了血泡。胡师傅从樟木箱里取出祖传的桐油膏,轻轻给他涂上:‘当年我师父说,手上的茧子要慢慢养,就像茶树结新芽’。
三个月后的深夜,周明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邻村张婶难产,丈夫在外打工,家里只有个八岁的女儿。雪夜山路难行,救护车根本进不来。
胡师傅翻出珍藏多年的金丝楠木,连夜打了副担架。周明看见师傅的手在发抖——类风湿的老毛病又犯了。‘师父您歇着,我来’周明抢过凿子,却把榫眼打歪了。
‘记住孩子,’胡师傅握着徒弟的手重新下刀,‘急活更要慢做,就像这榫头,差一丝一毫都救不了人’。凌晨四点,他们抬着担架顶风冒雪出发,木支架上的防滑纹路里还凝着胡师傅手上的血。
第二年开春,胡师傅在给村小学修课桌椅时突然倒下。医院查出来是肝癌晚期,医生说最多还有三个月。
周明辞了城里设计院的工作,天天守在病床前。有天胡师傅精神突然变好,非要徒弟扶他去作坊。他从梁上取下个紫檀木匣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六把刻刀:‘这是我师父传给我的,现在交给你。记住,手艺人的心要像这刀口,永远向着光明那面’。
出殡那天,周边七个村的乡亲都来了。人们发现棺材盖内侧刻着精细的二十四孝图——那是周明熬了七个通宵的作品。最让人落泪的是,棺木八个角的暗榫里都藏着小米粒大小的‘周’字,这是徒弟对师傅最隆重的礼数。
如今青溪村有了间‘传薪木艺工作室’,周明每年收三个徒弟。入门第一课不是学用工具,而是跟着他去给留守老人修房顶、给孤儿院做玩具。工作室的墙上挂着胡师傅的照片,相框用的还是当年那副救人担架剩下的金丝楠木边角料。
去年冬至,有个富商慕名而来,出价二十万要订全套红木家具。周明笑着摇头,转身从库房搬出三把小板凳:‘您先试试这个,胡桃木的,坐满三年不变形,我再给您做大的’。富商后来在朋友圈写道:在这个快消时代,我竟被三把板凳上了一课。
村里老人常说,现在年轻人钉个扣子都用胶水,可胡师傅的魂还在。每当山风掠过作坊屋檐下的风铃,那声音就像老木匠还在打磨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