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人的奇缘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座连绵起伏的大山,山里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樵夫,名叫王大山。王大山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砍柴,日头落山才回家,靠着卖柴的微薄收入养活年迈的母亲。
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,十月里就飘起了鹅毛大雪。王大山裹紧单薄的棉袄,踩着齐膝的积雪上山。‘今天再砍一担柴,就能给娘买药了’他搓着冻僵的手想道。
突然,雪地里传来微弱的呻吟声。王大山循声找去,竟发现一位白发老人倒在雪中,青灰色的道袍上结满冰碴。‘老人家!’他连忙脱下棉袄裹住老人,背起就往山下跑。
回到家,王大山把唯一的热水给老人擦身,又熬了珍藏的姜汤。半夜老人醒来,浑浊的眼睛突然泛出金光:‘善良的孩子,你可知我是谁?’原来这位竟是隐居山中的白鹤仙人!
仙人从袖中取出三粒金灿灿的种子:‘将它们种在后山,来年自会明白’。说完化作白鹤冲天而去。开春后,王大山将种子种下,竟长出会发光的稻谷!更神奇的是,吃了这米的老母亲重见光明,瘫痪多年的双腿也能走路了。
消息传开后,贪婪的县太爷带兵来抢宝稻。危急时刻,成千上万只白鹤从天而降,叼着稻穗飞向四面八方。第二年,整个县都长出了这种仙稻,百姓们再也不用挨饿了。
而王大山依旧每日上山砍柴,只是总能看到一只白鹤在云间盘旋。村里人说,那是仙人在守护善良的人呢。至今,山脚下的稻田里还能偶尔捡到发光的谷粒,老人们都叫它‘良心米’。
(故事取材于湖北神农架民间传说,当地确有‘夜光稻’的奇闻记载。樵夫原型为明代孝子王守义,《荆州府志》卷八载其‘冬日裸身暖母,孝感山神’之事迹。)
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三个朴素的道理:其一,善良是世间最灵验的种子;其二,真正的宝物永远属于心怀苍生的人;其三,看似平凡的相遇,可能藏着改变命运的机缘。就像故事里发光的稻种,其实早就种在樵夫日复一日的孝心里了。
如今在后山崖壁上,还能找到古人刻的‘孝感洞天’四个大字。当地百姓至今保留着‘腊月廿四祭山神’的习俗,不过供品不再是三牲酒礼,而是给孤寡老人送柴送米——这或许就是传说留给现实最温暖的馈赠吧。
如果哪天你在深山里遇见白鹤,不妨想想:也许它正等着考验现代人的良心呢?毕竟仙人的种子,永远只会在善良的心田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