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磨坊主与神秘乞丐:一碗粥换来的百年福报
在黔东南的深山里,有个叫云雾村的小地方,村口有座历经三代人的老磨坊。磨坊主杨老汉总爱给孩子们讲他爷爷传下来的故事,说这磨坊的福气,都是从一碗粥开始的。
光绪二十三年闹春荒,刚接手磨坊的杨振业发现粮仓只剩半筐糙米。那天清晨,他看见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倒在磨坊门口,怀里还抱着个发烫的娃娃。'掌柜的行行好...'老乞丐话没说完就晕了过去。
杨振业把祖传的紫铜粥锅架在火上,抓了两把救命的糙米。媳妇儿急得直跺脚:'当家的,这可是咱家三天的口粮!'杨振业却往锅里又添了勺猪油:'没见娃娃都烧糊涂了?'
三天后,乞丐临走时从破棉袄里摸出个油纸包:'恩人,这是祖传的磨盘调校手艺,就当谢礼了。'展开的羊皮纸上,密密麻麻画着古怪的符号。老乞丐指着磨轴说:'明日辰时,往左偏三指调校,保你磨出的面比别人多三成。'
第二天杨振业将信将疑地照做,谁知当天磨出的面粉果然又细又白。更奇的是,赶集时发现每斗麦子竟真比往常多出小半斤面。后来每逢节气交替,他就按图纸调整磨盘,磨坊渐渐成了方圆百里出名的'神磨'。
这年冬至,县里首富派家丁来砸场子,非说杨家用妖法。突然人群里挤出个穿西装的后生,竟是当年那个发烧的娃娃,如今留洋学了机械工程。他拿着游标卡尺量了半天,当场宣布:'这是运用了偏心距原理!'
原来羊皮纸上记的是古代匠人总结的二十四节气磨盘调校法,通过微调磨芯角度来适应不同湿度温度下的谷物特性。后来这手艺被收录进《中国农业遗产录》,杨家磨坊现在成了非遗展示馆,那口紫铜粥锅就摆在正堂,锅底还留着当年熬粥的焦痕呢。
村里老人常说,看见后山有朵云特别像弯腰施粥的人。而杨家代代传着句话:'磨盘转得再快,转不出人心去。'去年发洪水时,杨家第五代孙子开着新买的皮卡,车斗里满满当当装着三十袋用老磨坊面粉做的馒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