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约定:三代人的守护与传承
在皖南一个叫青溪的小山村里,有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。树干上深深浅浅的裂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,树冠却依然郁郁葱葱,每到五月就飘起甜丝丝的槐花香。村里人都说,这棵树里藏着比年轮更深的秘密。
1998年夏天,十二岁的陈小满蹲在树根旁抹眼泪。她刚把阿爹给的学费借给邻家生病的阿婆,课本钱转眼变成了药罐子里的黑汤药。这时,树干上突然掉下一块斑驳的树皮,露出个拳头大的树洞,里面躺着个蓝布包——整整三十八张皱巴巴的纸币,正好是学费的数目。
布包里还有张发黄的纸条:『急用自取,记得放回』。落款是『1976年知青周建国』。后来小满才知道,这是当年下乡知青们留下的互助金。那年冬天,她跟着阿爹编竹篮卖钱,终于把带着体温的四十块钱塞回树洞,还多放了两块冰糖。
转眼到2010年,大学毕业的陈小满带着募捐箱回到老槐树下。她发现树洞里不仅有当年的蓝布包,还多了毛线织的小口袋、装旱烟的铁盒,最底下压着张新纸条:『给娃娃买书包——2002年卖货郎老王』。那天,她亲手把募来的七千多块助学款分成二十个红纸包,每个纸包都写着受助孩子的名字。
2023年端午节,已成为村支书的陈小满带着女儿清理树洞。褪色的蓝布包已经变成了塑料收纳盒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各种面额的纸币,最新的纸条上写着:『感谢去年洪水时送的米面,这是我打工攒的钱——2023年民宿帮工小李』。树荫下,小满女儿正用蜡笔在木牌上画星星,准备挂到『槐树银行』的公告栏上。
如今老槐树的枝桠上总挂着些小木牌,有的写着『取200元给后山独居张爷爷买药』,有的写着『还300元,附赠自家种的菌菇两斤』。树干新裂开的缝隙里,不知谁插了支新鲜的野山姜,湿漉漉的根须上还沾着晨露。
村里八十岁的周老爷子常说,这棵老槐树就像个不会说话的老会计。它记得1976年知青返城时留下的粮票,记得2008年地震后外地工人塞进来的工资,更记得每个深夜在树影里徘徊又最终放下钱财的身影。那些被摩挲得发亮的硬币,那些折成方块的零钱,都在无声地述说着同一个秘密:善意永远不会被岁月风干。
去年冬天特别冷,老槐树却比往年多结了三成的槐花。村里孩子们在树下堆雪人时,发现树洞深处藏着包鼓鼓囊囊的棉手套,每只手套里都塞着暖宝宝,还有张铅笔写的字条:『天黑前记得回家』——没有落款,就像三十八年前那个蓝布包一样。
清明时节,总能看到外地车牌停在老槐树下。穿西装的中年人、抱婴儿的年轻夫妻,他们轮流把耳朵贴在树干上,仿佛在听树洞里沙沙的声响。那声音像春蚕食桑,像细雨润土,更像无数双温暖的手,正在传递着永远流通的温情货币。
今年村委会翻新时,有人提议给老槐树装个防盗铁门。正在写作业的小满女儿突然抬头:『那要是半夜有人急需用钱呢?』现在树洞旁钉着块小木牌,上面是孩子稚嫩的笔迹:『这里永远不上锁』。五月的风掠过树梢,满树槐花轻轻点头,像是在做永恒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