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约定:一个跨越六十年的报恩故事
在皖南山区有个叫青溪的小村庄,村口有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。每逢夏夜,树下总坐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给孩子们讲一个关于信义的故事。
1959年饥荒年景,16岁的周水生饿得昏倒在田埂上。同村木匠陈德胜发现后,把藏着给高烧儿子救命的半块玉米饼塞进他手里。奄奄一息的少年攥着饼问为什么,木匠只说:『记着这棵槐树就行。』
三个月后,周水生跟着逃荒队伍去了东北。临行前他折了根槐树枝插在包袱里,在冻土上跪着磕了三个响头。木匠的儿子终究没熬过那个冬天,但没人知道周水生每月都从牙缝里省出粮票,托人捎给陈家。
1978年冬,已成为林业技术员的周水生带着满身雪花敲开陈家破败的院门。当年插在包袱里的槐树枝已长成树苗,他用棉袄裹着运了回来。『叔,这树该种在您院里。』陈德胜摸着树苗上系着的红布条——正是当年包玉米饼的那块。
往后的四十年,这棵槐树长成了青溪村的风景。周水生退休后搬回村里,每天清晨都去给老木匠扫墓。2019年村里修路要砍树,八十岁的周水生连夜从省城赶回,颤抖的手举着泛黄的粮票存根:『这树连着两条命啊!』
如今树干上钉着块木牌,上面是周水生用炭笔写的『信义树』。每逢清明,总有人发现树下摆着新鲜的玉米饼,用褪色的红布包着,就像六十年前那个雪夜一样。
去年冬至,周家孙子在树洞里发现个铁盒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1960-2020年的粮票,每张背面都写着『今日报恩』。村委会把铁盒放进村史馆那天,94岁的周水生扶着树干轻声说:『德胜叔,债还清了。』树冠突然沙沙作响,惊飞满枝麻雀,像极了当年少年离开时,槐树落在他肩头的那朵白花。
现在村里孩子们都晓得,只要在树下放块玉米饼,第二天准会变成带着槐花香的铅笔。这棵六十年前插在包袱里的树枝,如今长成了整个青溪村的良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