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樵夫与山中老神仙:一碗粥换来的福报

admin5天前未分类9

在云雾缭绕的雁鸣山脚下,有个叫柳树沟的小村子。村里住着个四十出头的樵夫李大山,每天天不亮就扛着斧头上山砍柴,十几年风雨无阻。

这年腊月特别冷,山上的雪积了半尺厚。李大山像往常一样上山,忽然听见断崖下有微弱的呻吟声。他扒开积雪一看,竟有位白发老人蜷缩在岩缝里,青布棉袍结着冰碴子,嘴唇冻得发紫。

‘老伯撑住!’李大山立刻脱下棉袄裹住老人,背着他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赶。妻子王氏见丈夫背回个冰人,连忙烧热水熬姜汤。老人喝下热粥才缓过气来,颤巍巍从怀里掏出个缺口的粗瓷碗:‘好心人,老朽只有这个...’

原来老人是山里的采药人,摔断腿困在雪中三天。李大山二话不说腾出西屋,让妻子每天熬骨汤给老人补身子。半个月后老人能下地了,却总在院里那棵老槐树下转悠,时不时用破碗接晨露喝。

开春那天,老人把夫妻俩叫到槐树前: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。’说着把破碗埋进树根,又从怀里摸出三粒红豆:‘等结出金豆子,摘了去镇上济善堂...’话音未落,老人竟化作清风不见了。

惊愕间,槐树突然抖落满地雪花般的花瓣,转眼结满翡翠似的豆荚。王氏摘下一颗掰开,里面真滚出三粒金灿灿的豆子!夫妻俩按嘱咐来到济善堂,掌柜见到金豆竟扑通跪下:‘这是祖师爷的信物啊!’

原来百年前有位神医在此悬壶济世,临终前留下话:‘持金豆而来者,当受医馆供奉。’如今济善堂已是城里最大的药铺,掌柜当即奉上白银百两。这事传开后,樵夫家破碗埋出金豆的故事越传越神。

但李大山仍日日上山砍柴,只是腰间多了个葫芦,遇见受伤的动物就帮忙包扎。有年村里闹瘟疫,他带着济善堂的郎中免费治病,那棵神奇槐树下的井水竟能防病。后来人们才发现,井底沉着当年那只粗瓷碗,碗底刻着‘慈心’两个小字。

如今雁鸣山下的樵夫庙香火不断,庙前功德碑上记着李大山临终的话:‘那天要没看见雪地里露出的青布衣角,我这辈子就是个普通樵夫。’庙祝说每逢大雪,还能看见个拿葫芦的老人在碑前扫雪呢。

这故事有件真物证——济善堂的账本确实记载着‘道光二十三年春,李姓樵夫持金豆三颗,兑纹银百两’。而柳树沟的老槐树至今仍在,四月会开双色花,村里的孩子都晓得,在树下诚心许愿的人,口袋里总会莫名出现一颗甜甜的冰糖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货郎与山中狐仙:一碗热粥结下的奇缘

明朝万历年间,青州府有个叫王三的货郎,每日挑着针头线脑翻山越岭。这年腊月二十三,北风刮得人脸生疼,王三抄近路走黑虎岭时,忽见雪地里蜷着个灰袍老者。‘老丈醒醒!’王三放下担子去扶,却见老者面色青白,怀里...

善良的谎言:老鞋匠与乞丐的温暖相遇

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,青石板路蜿蜒穿过低矮的砖房,空气中常年飘着楦头敲打皮革的声响。这里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鞋匠李伯,他的修鞋摊就支在镇口那棵百年槐树下,三块木板拼成的工作台被岁月磨出了包浆,钉锤、锥子...

善良的渔夫与报恩金鱼:太湖边的千年传说

在烟波浩渺的太湖西岸,有个名叫柳溪村的小渔村,村里代代流传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。每逢农历十五的夜晚,老槐树下总围坐着听故事的孩童,而白发苍苍的陈阿公总会用沙哑的嗓音开启这个百年传说。『那是洪武二十八年的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人的报恩

在很久以前,太行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王老实的樵夫。每日清晨,他都会背着斧头上山砍柴,傍晚时分挑着柴火到镇上贩卖,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安稳。这年冬天格外寒冷,大雪封山半月有余。王老实家中存粮见底,只得冒雪上山...

善良的卖茶婆婆与神秘乞丐的奇遇

在江南的一个古老小镇上,流传着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。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过六旬的卖茶婆婆,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李婆婆。李婆婆的茶摊就设在镇口的老槐树下,一摆就是三十多年。她的茶叶不是什么名贵品种,但胜在...

守桥人张老汉:三十年风雨守护,一座桥的温情故事

在皖南山区的小河村,有一座不起眼的石拱桥。桥身布满青苔,栏杆磨得发亮,可村民们都说这是方圆百里最坚固的桥。每当暴雨倾盆,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的身影在桥头忙活,那是六旬老汉张德昌。1993年夏天,刚退伍回乡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