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茶阿婆:一碗热茶温暖了整座城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板街尽头,有个不起眼的茶摊。六十岁的陈阿婆守着这个摊子已有三十余载,斑驳的木桌上永远摆着三只青花瓷碗,灶台上的铜壶终日咕嘟咕嘟冒着热气。
那年寒冬特别刺骨,连屋檐下的冰棱都结得比往年粗壮。腊月初八的清晨,阿婆照例在天蒙蒙亮时支起摊子,却发现巷口蜷缩着个衣衫单薄的年轻人。他的布鞋破了个洞,露出的脚趾冻得发紫,怀里紧紧抱着个脏兮兮的包袱。
'后生,来喝碗茶暖暖身子。'阿婆舀了勺自制的姜枣茶,金黄的茶汤里沉着三颗胖红枣。年轻人却慌张摆手:'阿婆,我...我只有两个铜板。'他摊开掌心,那两枚铜钱还沾着泥渍。
阿婆突然想起四十年前逃荒的自己。她抓过铜钱塞回年轻人手里,转身从棉袄内袋摸出个小布包:'这茶不要钱,你帮阿婆个忙,把这些饽饽送给城隍庙里那几个小乞儿。'布包里是她昨晚熬夜蒸的六个杂粮馒头。
年轻人捧着热茶愣在原地,茶汽模糊了他的眼眶。后来街坊们常说,那天清晨看见个高高瘦瘦的身影,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跑,怀里的馒头揣在胸口捂得严严实实。
七天后,茶摊前来了个穿中山装的中年人。他恭恭敬敬放下崭新的棉鞋:'阿婆,我是县里新来的书记。那晚您给馒头的小女孩...是我走散的闺女。'阿婆这才知道,年轻人那日送完馒头,又连夜帮五个流浪孩子找了避寒所。
开春时,茶摊前多了块木匾——'义茶亭'。左邻右舍自发凑钱搭了雨棚,卖豆腐的老李每天送来新鲜豆花,绣坊的姑娘们轮流帮着烧火。更奇的是,总有人在茶壶底下悄悄压几张粮票,或挂一捆新摘的青菜。
多年后,当年轻的记者问起那块褪色的木匾,白发苍苍的阿婆正在教孙女熬茶。'哪有什么故事,'老人把桂花糖撒进茶汤,'不过是人在冷的时候,记得给别人也留口热的。'
铜壶里的水又滚了,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墙上的照片——那是三十年来,在茶摊前留下笑脸的八百七十二张面孔。最新的一张是去年拍的,曾经冻僵脚的年轻人,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学校长,他身后站着整整齐齐二十个戴红领巾的孩子。
这年冬至,小城落了第一场雪。茶摊的煤油灯亮得格外早,檐下新挂的灯笼映着雪光,照见木桌上多出来的二十一只青花碗。阿婆的茶勺在锅里划出温暖的弧度,她记得每个孩子的口味:小胖要少放姜,扎羊角辫的丫头爱多加蜂蜜...
巷口的梅花突然爆了一枝,暗香浮动中,整条街都听见了孩子们脆生生的童谣:'腊月茶,七月糕,阿婆的灶台四季春...'