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跨越六十年的信义故事
在皖南山区有个叫青溪的小村庄,村口有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。每年槐花飘香的时节,村里人总爱聚在树下乘凉,而老人们必然会讲起那个发生在困难年代的温暖故事。
1961年的春天格外难熬,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让青溪村的粮缸见了底。那天傍晚,村东头的李秀兰抱着高烧不退的小女儿,在树下拦住刚卖完柴火的货郎张德富。
'张大哥,我家丫头烧得说胡话了,能不能借五块钱去县里抓药?'裹着补丁头巾的妇人声音发颤,'等秋收后一定还您。'
货郎看着妇人怀里面色潮红的女娃,想起自家早夭的儿子,二话不说掏出全部家当——皱巴巴的四块八毛钱。见妇人要跪下,他连忙扶住:'乡里乡亲的,记着就行。'说着用炭笔在老槐树上划了道痕。
那年冬天,张德富因饥饿浮肿去世。临终前对妻子说:'青溪村...李家的...'话未说完便咽了气。妻子整理遗物时,在货担夹层发现本记账簿,歪歪扭扭写着'李秀兰 4.8元'。
转眼六十年过去,老槐树已被列为古树名木。2021年清明,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树下徘徊。她叫张雯,正是当年那个发烧的女娃,如今是省医院的退休专家。
'找到了!'她突然抚摸着树干上模糊的刻痕泪流满面。次日,村委会收到一笔50万元的捐款,附言写着:'代母亲李秀兰偿还1961年借款,余款请用于村医疗站'。落款是'守约人张雯'。
现在老槐树下新立了块青石碑,正面刻着'信义无价',背面记录着这段往事。每年医学院新生入学,都会来这里听老村长用浓重的乡音讲述:'这世上啊,有些账本在树上,有些账本在心上...'
槐花又开了,雪白的花瓣落在石碑上,仿佛时光给这个关于承诺的故事盖上了温柔的印章。
(根据安徽黄山真实事件改编,文中张雯原型为某三甲医院退休教授,其母临终前仍念叨着要归还借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