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位乡村教师三十年坚守的故事

admin7小时前未分类1

在江南水乡的青山村,有一棵三百多岁的老槐树。它的树干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,树冠如巨伞般撑开,为村民们遮风挡雨。这棵老槐树下,流传着一个关于坚守与承诺的动人故事。

1989年的夏天,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周明远背着行囊来到青山村。那时的村小学只有两间漏雨的瓦房,窗户用塑料布糊着,操场上的杂草长得比孩子们还高。老校长握着周明远的手说:‘周老师,这里条件艰苦,留不住人啊。上个月刚走的李老师,连工资都没领完就走了。’

周明远记得那天傍晚,他独自坐在老槐树下发呆。村里放牛的陈大爷递给他一个烤红薯:‘后生啊,这树可灵验着呢。当年游击队在这儿打过仗,受伤的战士靠着树根活了下来。’周明远突然站起身,用力拍了下粗糙的树皮:‘我就在这儿教下去!’

第一年冬天特别难熬。教室的裂缝里灌进刺骨的寒风,孩子们的小手冻得通红。周明远把办公桌搬到教室后排,生起一个小炭炉。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校生火,等教室暖和了再让孩子们进来。村民王婶看见他手上的冻疮,连夜缝了副棉手套送来。

1994年发洪水时,周明远蹚着齐腰深的水,把二十多个学生一个个背到老槐树下的高坡。水退后,他在树杈上挂起小黑板,孩子们坐在裸露的树根上继续上课。县里来视察的领导看见这场面,当场拍板拨款建新校舍。

最让人揪心的是2001年。周明远的大学同学在深圳开了培训机构,开出月薪八千的条件请他当教学总监。那天晚上,他绕着老槐树走了整整一夜。天蒙蒙亮时,五年级的春桃抱着作业本来找他:‘周老师,这是我昨晚写的作文,您看看行吗?’作文题目是《我的老师》,最后一句写着:‘等我长大了,也要像周老师一样当个好老师。’

三十年来,老槐树年轮里刻下了太多故事。周明远在这里送走了386个毕业生,其中有27个考上了重点大学。去年教师节,已经当上县医院外科主任的李志强带着锦旗回来,旗上绣着‘恩师如父’四个大字。村民们自发在老槐树下立了块石碑,刻着‘百年树人’四个遒劲的大字。

如今58岁的周明远仍然保持着清晨扫落叶的习惯。他的背有些驼了,但声音还是那么洪亮:‘同学们看这道题,老槐树今年330岁,比咱们学校的历史长多少年?’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,在他褪色的蓝衬衫上洒下晃动的光斑。

去年冬天,教育局终于批下来新操场项目。施工队建议砍掉老槐树拓宽场地,周明远第一次在村委会拍了桌子:‘要动这棵树,除非先把我这把老骨头挪走!’最后设计图纸特意为老槐树留出了位置,树荫下要砌一圈石凳,周明远说:‘等我不在了,这里就是最好的自然课堂。’

今年清明,已经毕业二十多年的学生们回来看老师。他们惊讶地发现,老槐树最低的枝桠上系着褪色的红领巾——那是周明远每年为毕业班准备的特别礼物。春风拂过,三百多根红领巾像旗帜般飘扬,其中最新的一条上,孩子们用金线绣着‘2024届永远记得周爸爸’。

傍晚时分,周明远总爱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批改作业。有村民问他为什么不跟儿女去城里享福,老人摸着树皮上深刻的纹路笑道:‘当年我和这棵树说好的,要看着村里的娃娃们一个个飞出去。现在它还没退休,我哪能先走啊?’

暮色渐浓,老槐树的影子越拉越长。教室的灯光透过新装的玻璃窗,在操场上投下一片温暖的亮色。隐约能听见周明远带着孩子们朗诵课文的声音:‘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……’夜风掠过树梢,沙沙的响动像是三百年来所有见证者在轻轻鼓掌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:一个改变命运的奇遇

在很久很久以前,太行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张老实的樵夫。他每天清晨带着一把锈迹斑斑的斧头上山砍柴,傍晚时分再背着沉重的柴捆下山贩卖。尽管日子清贫,张老实却总是笑呵呵的,村里人都说他的笑容比山泉还清澈。那年...

善良的卖油翁:一勺油的温暖改变了一个村庄

在江南的一个小村庄里,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卖油翁,大家都叫他李老汉。李老汉每天挑着油担子,走街串巷卖油,风雨无阻。他的油纯正香浓,价格公道,村里人都爱买他的油。李老汉有个习惯,每次卖完油,都会在油罐底留...

善良的补锅匠与神秘老人:一碗热粥的善报

在江南水乡的青山镇,住着一位名叫张老实的补锅匠。他年过六旬,背有些驼,双手布满老茧,但眼睛总是笑眯眯的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挑着沉甸甸的担子走街串巷,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成了镇上最亲切的晨钟。那年腊月特别冷,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白狐:一段跨越百年的报恩奇缘

在浙西的苍茫群山中,有个叫青竹坳的小村落。村里人都知道后山住着个独居的老樵夫,七十多岁的林老汉每日依旧上山砍柴,那把磨得发亮的柴刀挂在腰间,走起路来叮当作响。那是1993年的深秋,林老汉在砍柴时听见灌...

善良的回报:老木匠与神秘乞丐的暖心故事

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,住着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木匠,名叫张福。他手艺精湛,为人忠厚,可因为总把工钱压得极低,镇上的年轻木匠都暗地里骂他‘傻老头’。那是腊月里的一个傍晚,寒风刺骨。张福收摊回家时,发现自家屋檐...

善良的卖粥婆婆:一碗热粥温暖整个寒冬

在北方的一个小县城里,有一位年近七旬的李婆婆,她在老街的拐角处摆了一个粥摊。每天清晨四点,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时,李婆婆就已经开始熬粥。她的小摊没有招牌,但飘散的粥香就是最好的广告。李婆婆的粥摊有个不成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