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心愿:一个村庄的百年守望
在云雾缭绕的青山脚下,有个名叫柳溪村的小村庄。村口矗立着一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浅浅的沟壑里藏着几枚生锈的铜钱,树冠像撑开的巨伞,投下半个篮球场大的阴凉。
七十岁的李阿婆总爱坐在树下的青石板上缝鞋垫。这天她刚穿好红线,突然听见树洞里传来‘咚’的闷响。拨开枯叶一看,竟是个褪色的铁皮饼干盒,盒盖上用红漆歪歪扭扭写着‘1983.4.5’。
盒子里躺着三样东西:一张泛黄的粮票,半截铅笔头,还有本巴掌大的作业本。阿婆颤抖着翻开第一页,稚嫩的笔迹让她突然湿了眼眶:‘今天王老师夸我算术好,说等我考上县初中,要带我去看火车...’
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1983年春天,十岁的她把秘密藏进树洞时,这棵老槐树还没现在一半粗。那时村里二十多个孩子每天要走两小时山路去乡里上学,最盼着周末聚在树下听王老师讲故事。
王老师其实是城里来的知青,返城名额下来那天,他正教孩子们用槐花编花环。后来他悄悄把通知书折成了纸飞机,看着它飘进了山涧。这件事直到三十年后同学们整理老师遗物时,才从日记本里知道。
‘沙沙’的翻页声惊动了树梢的麻雀。阿婆翻到本子最后一页,发现贴着张泛白的照片: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站在黑板前,身后是王老师清瘦的身影,黑板右上角画着辆冒着烟的火车头。
第二天清晨,村民们发现老槐树下多了块木牌,上面钉着那个生锈的铁盒。路过的小学生踮着脚念:‘王老师的火车票基金——给想看看山外的孩子’。木牌下的陶罐里,已经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纸币。
三个月后的开学日,村里第一支‘看火车夏令营’出发了。十二个孩子书包里装着槐花饼,胸前别着王老师照片的复印件。阿婆站在树下挥手,恍惚看见有个穿蓝布衫的身影站在月台尽头,正把车票递给蹦跳的孩子们。
如今那陶罐还在老槐树下,里面积攒的钱带着各种体温:有卖山货的零钞,有打工青年寄回的汇款单,最新添的是上个月刚考上师范大学的春燕放进去的奖学金信封。每当山风拂过,树洞里的铜钱就叮当作响,像是谁在轻轻哼着当年的童谣。
七十岁的李阿婆总爱坐在树下的青石板上缝鞋垫。这天她刚穿好红线,突然听见树洞里传来‘咚’的闷响。拨开枯叶一看,竟是个褪色的铁皮饼干盒,盒盖上用红漆歪歪扭扭写着‘1983.4.5’。
盒子里躺着三样东西:一张泛黄的粮票,半截铅笔头,还有本巴掌大的作业本。阿婆颤抖着翻开第一页,稚嫩的笔迹让她突然湿了眼眶:‘今天王老师夸我算术好,说等我考上县初中,要带我去看火车...’
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1983年春天,十岁的她把秘密藏进树洞时,这棵老槐树还没现在一半粗。那时村里二十多个孩子每天要走两小时山路去乡里上学,最盼着周末聚在树下听王老师讲故事。
王老师其实是城里来的知青,返城名额下来那天,他正教孩子们用槐花编花环。后来他悄悄把通知书折成了纸飞机,看着它飘进了山涧。这件事直到三十年后同学们整理老师遗物时,才从日记本里知道。
‘沙沙’的翻页声惊动了树梢的麻雀。阿婆翻到本子最后一页,发现贴着张泛白的照片: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站在黑板前,身后是王老师清瘦的身影,黑板右上角画着辆冒着烟的火车头。
第二天清晨,村民们发现老槐树下多了块木牌,上面钉着那个生锈的铁盒。路过的小学生踮着脚念:‘王老师的火车票基金——给想看看山外的孩子’。木牌下的陶罐里,已经躺着几张皱巴巴的纸币。
三个月后的开学日,村里第一支‘看火车夏令营’出发了。十二个孩子书包里装着槐花饼,胸前别着王老师照片的复印件。阿婆站在树下挥手,恍惚看见有个穿蓝布衫的身影站在月台尽头,正把车票递给蹦跳的孩子们。
如今那陶罐还在老槐树下,里面积攒的钱带着各种体温:有卖山货的零钞,有打工青年寄回的汇款单,最新添的是上个月刚考上师范大学的春燕放进去的奖学金信封。每当山风拂过,树洞里的铜钱就叮当作响,像是谁在轻轻哼着当年的童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