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对乡村夫妇的三十年坚守
在皖南山区的青山村,有一棵三百多岁的老槐树。树干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,树冠如巨伞般遮天蔽日。村民们说这棵树有灵性,而村里最年长的李阿婆却说,树的灵性来自三十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......
1993年的夏天特别闷热。村小学唯一的老师张建军正在漏雨的教室里批改作业,妻子王秀兰挺着七个月的身孕来送饭。"听说县里给你发了调令?"王秀兰轻轻放下铝饭盒。张建军蘸着雨水在水泥地上画圈:"嗯,去县重点中学,工资能翻两番。"
当晚台风突然来袭。凌晨两点,老槐树东南枝被雷劈断,砸穿了教室屋顶。张建军抄起手电就往学校跑,在瓦砾堆里扒出全班学生的作业本。浑身湿透的他突然发现,每本作业最后一页都歪歪扭扭写着:"老师别走"。
天亮后,二十多个孩子挤在他家院子里。班长铁柱捧着一罐腌菜:"老师,这是俺家最好的东西。"最害羞的小花从兜里掏出三个温热的鸡蛋——她走了三小时山路才到学校。张建军转头看妻子,发现她正偷偷抹眼泪。
三天后,张建军把调令叠成纸船放进溪流。他在老槐树下刻下"教书育人"四个字,王秀兰在旁边添了"同心同德"。那年九月,王秀兰在教室后排支了张产床,女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,和孩子们的晨读声交织在一起。
2010年发洪水,教室成了危房。夫妻俩把自家改造成临时学堂,厨房当图书室,婚床让给路远的学生住。有次女儿发烧40度,张建军却背着溺水学生去镇医院,徒步走了六小时。后来问他后不后悔,他指着满墙的毕业照说:"这些都是我的孩子。"
去年校庆日,已经当上工程师的铁柱带着施工队回来了。他们捐建的新教室装着多媒体设备,但保留着原来的黑板——那上面还有张建军当年画的中国地图。八十岁的李阿婆颤巍巍捧来红绸,村民们自发在老槐树下系满红绸带,每一条都写着受助学生的名字。
如今老槐树又发新枝。每天清晨,依然能看见张建军踮脚擦黑板的身影,而头发花白的王秀兰总在教室后门安静地织毛衣。三十年来,从这里走出去的327个学生中,有医生、教师、农技师,更有18个孩子考回了家乡当村官。
今年清明节,村民们在树根处发现一圈新刻的字——"下辈子还当教书匠"。昨夜雨后的泥土上,依稀可见两行并排的脚印,一大一小,绕着老槐树转了整整三十圈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