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粥婆婆:一碗热粥温暖整座城

admin6天前未分类11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上,有位年过七旬的陈婆婆,她的小粥铺开了整整三十年。铺面不过三尺宽,门口常年摆着两张褪色的长凳,灶台上总煨着三口冒着热气的大砂锅,分别煮着白粥、南瓜粥和红豆粥。

每天寅时,当镇上的公鸡刚开始打鸣,陈婆婆就佝偻着腰点燃柴火。她坚持用山泉水熬粥,米要提前泡足两个时辰,红豆须用井水浸过夜。街坊们都说,陈婆婆熬粥时哼的吴语小调,比粥的香气更早唤醒小镇。

2018年寒冬,有个浑身湿透的建筑工人蹲在粥铺屋檐下发抖。陈婆婆二话不说端出热粥,发现对方掏钱的手掌满是冻疮,便悄悄在粥底埋了块生姜。后来工人们口耳相传,这个不起眼的粥铺成了农民工的避风港,陈婆婆总会给他们的粥里多添一勺糖。

最让人动容的是2020年初,疫情封锁导致镇上粮店歇业。陈婆婆翻出积蓄,每天骑着三轮车去二十里外的农户家收米。回程时车链断了,老人就推着三百斤的米袋蹒跚而行。那两个月,粥铺门口贴着褪色的红纸:『生病没钱的,来喝粥不要钱』。

去年端午节,返乡的年轻人发现粥铺没开门。正当大家焦急时,社区卫生院的护士透露,陈婆婆前夜熬完最后一锅粥,倒在了洗米的木盆旁。抢救时,医生从她贴身口袋里摸出张字条:『西墙米缸还剩三十斤糯米,留给李家的瘫子媳妇熬粥』。

如今粥铺的木门再没开启,但门楣上不知谁挂了个竹篮,每天都有居民往里面放新鲜蔬菜。镇小学的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画了上百个彩绘粥碗,贴满了整面斑驳的砖墙。每当夕阳把那些碗影拉得很长很长,恍惚间还能听见苍老的吴语小调,混着红豆粥的甜香,绵绵不绝地漫过青石板街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卖茶阿婆:一碗热茶暖了三十年人心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板巷口,有位白发苍苍的程阿婆。三十年来,她每天清晨都会支起红漆斑驳的小茶摊,铜壶里永远咕嘟着冒着热气的姜茶。过路的挑夫、上学的小孩、赶集的妇人,总能在这里讨到一碗免费的热茶。1993年...

善良的木匠与报恩的燕子:一个温暖人心的民间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叫青山村的小村庄,村里住着一位姓张的老木匠。张木匠手艺精湛,为人善良,村里谁家的门窗坏了,他总是免费帮忙修理,遇到穷苦人家还常常贴补些木材。那年初春,张木匠正在院子里刨木头,突然...

老槐树下的秘密:三代人的诚信守护

在青山环绕的李家村口,矗立着一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。树干上深深浅浅的沟壑里,藏着一个被苔藓半掩的铁皮盒子,这是村里人都知道的‘秘密’,却也是全村人守口如瓶的承诺。1998年盛夏,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唯一道路...

老槐树下的约定:三十年风雨无阻的邻里情

在皖南山区有个叫青溪村的小村庄,村口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粗壮的树干上深深浅浅刻着几十道划痕。每到农历六月初六,总有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树下,从日出等到日落。1993年夏天,村里来了个叫周建国的外乡木匠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人:一个改变命运的故事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,山下住着一位名叫阿福的樵夫。阿福每天清晨都会上山砍柴,傍晚时分挑着柴火到镇上贩卖,换些铜钱维持生计。日子虽然清贫,但阿福总是乐呵呵的,遇到乞讨的老人总会分半个馒头...

老槐树下的小茶馆:一碗茶里的百年邻里情

在江南水乡的杨柳镇,有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荫下摆着八张褪色的木桌,这就是四代相传的‘李记茶馆’。每天清晨五点,李老汉都会用铜壶烧开第一锅山泉水,蒸汽混着茶香唤醒整个小镇。‘您家孙子的肺炎好些没?’李老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