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粥婆婆:一碗热粥温暖整座城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上,有位年过七旬的陈婆婆,她的小粥铺开了整整三十年。铺面不过三尺宽,门口常年摆着两张褪色的长凳,灶台上总煨着三口冒着热气的大砂锅,分别煮着白粥、南瓜粥和红豆粥。
每天寅时,当镇上的公鸡刚开始打鸣,陈婆婆就佝偻着腰点燃柴火。她坚持用山泉水熬粥,米要提前泡足两个时辰,红豆须用井水浸过夜。街坊们都说,陈婆婆熬粥时哼的吴语小调,比粥的香气更早唤醒小镇。
2018年寒冬,有个浑身湿透的建筑工人蹲在粥铺屋檐下发抖。陈婆婆二话不说端出热粥,发现对方掏钱的手掌满是冻疮,便悄悄在粥底埋了块生姜。后来工人们口耳相传,这个不起眼的粥铺成了农民工的避风港,陈婆婆总会给他们的粥里多添一勺糖。
最让人动容的是2020年初,疫情封锁导致镇上粮店歇业。陈婆婆翻出积蓄,每天骑着三轮车去二十里外的农户家收米。回程时车链断了,老人就推着三百斤的米袋蹒跚而行。那两个月,粥铺门口贴着褪色的红纸:『生病没钱的,来喝粥不要钱』。
去年端午节,返乡的年轻人发现粥铺没开门。正当大家焦急时,社区卫生院的护士透露,陈婆婆前夜熬完最后一锅粥,倒在了洗米的木盆旁。抢救时,医生从她贴身口袋里摸出张字条:『西墙米缸还剩三十斤糯米,留给李家的瘫子媳妇熬粥』。
如今粥铺的木门再没开启,但门楣上不知谁挂了个竹篮,每天都有居民往里面放新鲜蔬菜。镇小学的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画了上百个彩绘粥碗,贴满了整面斑驳的砖墙。每当夕阳把那些碗影拉得很长很长,恍惚间还能听见苍老的吴语小调,混着红豆粥的甜香,绵绵不绝地漫过青石板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