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代代相传的诚信故事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,生长着一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。据族谱记载,这棵树是明朝万历年间,我们的先祖亲手栽下的。四百多年来,它荫庇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,也见证了一个关于诚信的感人故事。
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。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,日本人的铁蹄踏碎了山村的宁静。我的曾祖父是个走街串巷的货郎,经常用扁担挑着针头线脑、洋火洋油到各个村子贩卖。那年深秋,他照例出门做生意,却在离家三十里外的青石镇遇到了溃败的国军。
有个满脸是血的年轻军官拉住曾祖父的衣角:'老乡,我姓陈,是128师的军需官。这些是弟兄们的饷银,麻烦你...交给师部...'说着塞过来一个沉甸甸的蓝布包袱。还没等问清具体交接方式,镇子东头就响起了枪声,陈军官抄起步枪就冲了出去。
曾祖父在破庙里躲了三天,等战火平息后回到镇上,只看到满地的弹壳和尚未收敛的尸体。他挨个翻找,却再也没见过那个陈军官。包袱里是二十根金条和一本花名册,按当时的物价,足够买下半个县城。
那年腊月,曾祖父把全家人召集到老槐树下。他打开包袱说:'这是别人托付的性命钱,咱们一分都不能动。'爷爷当时才十二岁,清楚地记得曾祖父用油纸把金条包了三层,埋在槐树向东第七步的地下,上面压了块刻着'陈'字的青石板。
此后的岁月里,这个秘密成了我们家的传家宝。抗战胜利时,曾祖父托人去南京打听128师的下落;解放后,爷爷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县城寻访陈姓军官;我父亲甚至在报纸上登过寻人启事。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太多人和事都湮没在历史长河里。
直到2015年夏天,村里来了个白发苍苍的老人。他在老槐树下转了很久,最后颤抖着问路过的我:'小伙子,这树下...是不是埋着什么东西?'原来他是陈军官的孙子,凭着祖父战前日记里'青石镇货郎,老槐树向东七步'的记载,辗转找到了这里。
当我们一起挖出那个保存完好的油纸包时,在场所有人都红了眼眶。更让人唏嘘的是,根据花名册记载,这些金条折合成现在的价值,正好够给当年牺牲的128师官兵家属发放抚恤金。
如今在老槐树的树干上,钉着块不起眼的木牌:'信义重于黄金'。这个故事在我们县里流传开来,去年还被改编成黄梅戏。每当看到有年轻人在树下拍照,我都会走过去,把这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从头讲起。
去年清明,陈爷爷带着全家来祭拜。我们两家人合力在树下立了块石碑,正面刻着'信义千秋',背面是二十位烈士的名字。那天山风特别温柔,老槐树飘落的白色花瓣,像极了八十年前那些年轻战士未能寄出的家书。
现在村里办了个'诚信课堂',每月十五都在老槐树下开讲。上个月有个偷拿同学文具的孩子,听完故事后主动把东西还了回去。孩子的妈妈说,那天回家路上,小家伙突然问:'妈妈,我以后也能当棵让人依靠的老槐树吗?'
四百年的老树依然枝繁叶茂,树皮上的沟壑比族谱还厚实。有时候深夜路过,我总觉得能听见沙沙的树叶声,像是那些年轻的生命在轻轻诉说:诚信,才是人世间最深的根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