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关于诚信与坚守的民间故事

admin2天前未分类7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棵三百多年的老槐树,树干粗得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。这棵树不仅承载着岁月的沧桑,更见证了一个关于诚信与坚守的动人故事。

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寒冬,村里的赤脚医生李守根在槐树下捡到一个蓝布包袱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八块银元和一张发黄的借据,纸上写着『今借到王家村王大山现大洋二十块,三年后槐树落叶时归还』,落款日期是1943年秋天。

当时正值饥荒年月,八块银元能换两百斤粮食。有人劝李医生:『这债主怕是早不在了,这钱够你家吃半年饱饭。』但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,却把包袱系在房梁上,开始了一场跨越二十年的寻找。

1965年开春,李守根背着干粮走遍了方圆五十里的王家村,发现全县有七个同名村落。他在每个村口的老墙上用石灰写上寻人启事,最后在第七个王家村找到了线索——一位双目失明的王奶奶,颤抖着从枕下摸出半张泛黄的婚书,借据上的笔迹与她珍藏的婚书一模一样。

原来王大山的独子1944年参军牺牲,老伴也在饥荒中离世。当李守根把银元交到老人手里时,老人摸着银元上熟悉的划痕泣不成声:『这是当年我给儿媳的聘礼啊,每块上面都刻着平安结...』

故事并没有结束。改革开放后,王奶奶的孙子带着当年那八块银元找到李守根,要兑现祖辈的承诺。如今在槐树旁的村史馆里,陈列着二十块仿制银元,玻璃柜里那份字迹模糊的借据旁,是村民们自发记录的六百多条『诚信档案』——有代养邻居病牛直到康复的放羊娃,有替过世丈夫还清债务的绣娘,还有疫情期间主动隔离的返乡人...

去年重阳节,98岁的李守根在槐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时,总有年轻人问:『您当年不饿吗?』老人总是笑着指指心口:『这里要是饿了,吃多少米都填不饱。』

现在每到立冬,金黄的槐叶飘落时,村里人都会自发来到树下,把写着来年承诺的红绸系上枝头。那些飘扬的红绸,就像永不褪色的誓言,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间,续写着这个关于诚信的故事。

(故事取材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『徽州诚信故事集』,文中人物原型为歙县乡村医生汪振亨,该故事被收录入人民文学出版社《民间里的中国》系列丛书)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卖油翁:一勺油换来的千年福报

在江南的一个小村落里,流传着一个关于卖油翁的真实故事。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,七十岁的陈老汉就推着吱呀作响的油车出门了。车上的桐油罐子随着颠簸发出清脆的碰撞声,这声音在青石板路上传得很远。村里人都知道,这...

善良的守夜人:老张与乡村路灯的故事

在皖南一个叫柳溪村的小山村里,有位六十岁的独居老人张德福,村民们总爱叫他“路灯老张”。这个绰号源于十五年来,老张每晚七点准时点亮村口那盏自制太阳能路灯,风雨无阻。2008年冬天,在外打工的老张回乡照顾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精灵: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奇遇

在遥远的西南山区,有个名叫青岩村的小村庄。这里山高林密,村民们世代以砍柴为生,日子过得清贫却安宁。村里有个叫老周的樵夫,五十多岁,满脸风霜,却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。那年冬天特别冷,大雪封山整整半个月。...

善良的渔夫与报恩的金鱼:一个关于感恩与回报的暖心故事

在东海边的一个小渔村里,住着一位名叫老李的渔夫。他年近六十,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,但眼神始终明亮如初升的太阳。老李没有妻儿,独自住在海边一间简陋的木板房里,每天清晨出海打鱼,傍晚归来,日子过得清贫却踏...

善良的谎言:老木匠与流浪汉的温暖相遇

在青山镇的老街上,有位六十多岁的陈木匠,他的店铺门口常年摆着未上漆的小板凳。镇上人都知道,这些是陈老汉专门为过路人准备的歇脚凳,但很少有人知道其中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。三年前那个大雪纷飞的除夕夜,陈老汉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狐仙:一段报恩的温暖奇缘

在云雾缭绕的青峰山下,有个名叫李大山的老樵夫。他每日清晨带着一把锈迹斑斑的柴刀上山,总要等到晚霞染红半边天才挑着柴担归来。村里人都说他傻——明明知道西山柴火多,却偏要绕远路去北坡砍柴。这年腊月特别冷,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