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与智慧代代相传
在云雾缭绕的青山脚下,有个叫桐花坳的小村庄。村里有位七十多岁的老木匠姓周,做的家具不用一根铁钉却能传三代,最特别的是他总在榫卯接缝处雕朵小小的桐花。
那年夏天特别闷热,老周收了最后一个徒弟叫阿旺。这孩子父母双亡,在镇上流浪时被老周领回来,眼神总带着刺,干活时把刨刀磨得霍霍响。
'师父,昨天刘财主家给的工钱少了三文。'阿旺咬着牙把木料摔得砰砰响。老周正在雕窗花,头也不抬地说:'你量量他家门槛,比去年矮了半寸。'
原来刘老爷母亲腿脚不便,老周悄悄把门槛改成了活板。这事谁都不知道,直到中秋夜阿旺看见老太太自己推着轮椅出来赏月,月光照在老人含泪的笑脸上。
深秋时县里要修文庙,派活的师爷暗示要抽三成回扣。阿旺气得满脸通红,老周却笑呵呵接下活计。开工那天,老周带着徒弟们把带榫头的斗拱部件分给十里八乡的闲汉,说'谁家孩子来帮忙,就能在梁上刻祖宗名字'。结果来了百号人,师爷愣是没敢伸手。
最让阿旺难忘的是那年腊月。镇上米铺起火,老周抄起斧头就冲进火场,不是抢货物,而是劈开被热浪卡死的后门。事后人们发现,他早就在所有商铺的后门榫槽里多留了分活动余地。
老周走的那天清晨,把阿旺叫到院里。老柿树下摆着个桐木匣子,里头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六种特殊榫头:有能自动回正的板凳腿榫,带泄力槽的门轴榫,最底下压着张发黄的纸,写着'木无恶木,水无恶水,人无恶人'。
如今桐花坳的旅游手册上,印着阿旺带领徒弟们设计的抗震校舍图纸。那些带着桐花标记的房梁,正撑起山里娃的读书声。每当有人问起设计灵感,这个满脸风霜的汉子总会摸摸教室门框上那个隐蔽的活榫——那是任何暴力都拆不散的温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