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樵夫与山中老人:一个关于善报的古老传说
在很久很久以前,太行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王老实的樵夫。他每天清晨上山砍柴,傍晚挑着柴火到镇上贩卖,日子过得清贫却知足。王老实有个特点: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从不吝啬,哪怕自己只剩半个馍馍也要分给别人一半。
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,十月里就飘起了鹅毛大雪。这天王老实照例上山砍柴,在悬崖边发现一位摔断腿的白胡子老人。老人穿着单薄的麻衣,冻得嘴唇发紫,怀里却紧紧抱着个青布包袱。
'老人家别怕,我背您下山。'王老实二话不说就脱下棉袄裹住老人。背到半路,老人突然拍他肩膀:'好心的樵夫啊,这包袱里有三样东西。金斧子给你砍柴,银绳子捆柴火,铜哨子遇到危险就吹响。'
王老实正要推辞,背上一轻,回头只见雪地上留着两行狐狸脚印。打开包袱,果然有把金灿灿的斧头,斧刃上刻着'取之有度'四个小字。第二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——金斧子砍过的柴禾永远烧不完,左邻右舍再也不用担心寒冬缺柴火。
转眼到了腊月,县太爷听说这事,带着衙役闯进王家:'这金斧头是朝廷宝物,你这刁民竟敢私藏!'王老实被押走时,他媳妇急中生智吹响了铜哨子。霎时间山林呼啸,成千上万只狐狸涌进城来,叼着县太爷的裤腿把他挂在了城门口旗杆上。
后来人们常在黎明时分看见,王老实砍柴的山路上,有位老人拄着拐杖在雾气中漫步。有猎户说那其实是修炼千年的狐仙,专门来报答二十年前救过幼狐的恩情。而王家那柄金斧头,至今还保存在镇上的义学里,斧柄上新增的'薪火相传'四字,不知是何人所刻。
故事传开后,当地多了条规矩:猎人见到白狐狸都要行礼避让。说来也怪,自此太行山再没发生过雪崩,采药人常能在悬崖边找到不知谁摆放的干粮和蓑衣。最神奇的是每年除夕,家家户户的柴灶里总会多出几根金灿灿的柴禾,烧起来满屋都是松脂的清香。
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三个道理:其一,善行就像山涧溪流,终究会回流向源头;其二,万物有灵,哪怕是最弱小的生命也值得尊重;其三,真正的宝物不是金银,而是代代相传的良善之心。如今太行山区的孩子们仍会唱那首古老的歌谣:'金斧银绳不如情,铜哨一响万狐临...'
去年春天,有位民俗学家在深山里迷路,隐约看见岩洞前坐着对弈的一老一少。老者银须及地,少年腰间别着把木斧。学者刚要上前,一阵山风吹过,石桌上只余几片桃花瓣。这事刊登在《民间奇谭》杂志时,配图正是王家世代珍藏的那柄金斧头照片,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