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樵夫与山中老人:一个关于善报的古老传说

admin1周前未分类11

在很久很久以前,太行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王老实的樵夫。他每天清晨上山砍柴,傍晚挑着柴火到镇上贩卖,日子过得清贫却知足。王老实有个特点: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从不吝啬,哪怕自己只剩半个馍馍也要分给别人一半。

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,十月里就飘起了鹅毛大雪。这天王老实照例上山砍柴,在悬崖边发现一位摔断腿的白胡子老人。老人穿着单薄的麻衣,冻得嘴唇发紫,怀里却紧紧抱着个青布包袱。

'老人家别怕,我背您下山。'王老实二话不说就脱下棉袄裹住老人。背到半路,老人突然拍他肩膀:'好心的樵夫啊,这包袱里有三样东西。金斧子给你砍柴,银绳子捆柴火,铜哨子遇到危险就吹响。'

王老实正要推辞,背上一轻,回头只见雪地上留着两行狐狸脚印。打开包袱,果然有把金灿灿的斧头,斧刃上刻着'取之有度'四个小字。第二天神奇的事情发生了——金斧子砍过的柴禾永远烧不完,左邻右舍再也不用担心寒冬缺柴火。

转眼到了腊月,县太爷听说这事,带着衙役闯进王家:'这金斧头是朝廷宝物,你这刁民竟敢私藏!'王老实被押走时,他媳妇急中生智吹响了铜哨子。霎时间山林呼啸,成千上万只狐狸涌进城来,叼着县太爷的裤腿把他挂在了城门口旗杆上。

后来人们常在黎明时分看见,王老实砍柴的山路上,有位老人拄着拐杖在雾气中漫步。有猎户说那其实是修炼千年的狐仙,专门来报答二十年前救过幼狐的恩情。而王家那柄金斧头,至今还保存在镇上的义学里,斧柄上新增的'薪火相传'四字,不知是何人所刻。

故事传开后,当地多了条规矩:猎人见到白狐狸都要行礼避让。说来也怪,自此太行山再没发生过雪崩,采药人常能在悬崖边找到不知谁摆放的干粮和蓑衣。最神奇的是每年除夕,家家户户的柴灶里总会多出几根金灿灿的柴禾,烧起来满屋都是松脂的清香。

这个传说告诉我们三个道理:其一,善行就像山涧溪流,终究会回流向源头;其二,万物有灵,哪怕是最弱小的生命也值得尊重;其三,真正的宝物不是金银,而是代代相传的良善之心。如今太行山区的孩子们仍会唱那首古老的歌谣:'金斧银绳不如情,铜哨一响万狐临...'

去年春天,有位民俗学家在深山里迷路,隐约看见岩洞前坐着对弈的一老一少。老者银须及地,少年腰间别着把木斧。学者刚要上前,一阵山风吹过,石桌上只余几片桃花瓣。这事刊登在《民间奇谭》杂志时,配图正是王家世代珍藏的那柄金斧头照片,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芒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谎言:老鞋匠与流浪汉的温暖奇缘

在江南古镇的青石巷尾,有位六十多岁的陈老鞋匠。他的修鞋铺子不过五平米,却总摆着两把褪色的红塑料凳——这事得从三年前那个暴雨夜说起。那天临近打烊,屋檐水帘里突然跌进个湿透的流浪汉。破洞的解放鞋渗着泥水,...

守桥人老张:三十年风雨无阻守护家乡古桥

在皖南山区蜿蜒的青龙河上,横卧着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七孔石拱桥。桥头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着背的身影,清晨用竹扫帚清扫落叶,傍晚提着煤油灯检查桥面——这是63岁的守桥人张福顺,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“老张头”...

善良的老木匠与神奇的报恩鸟

在很久以前,大山深处有个叫青溪的小村庄。村里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木匠张师傅,手艺精湛却从不收穷苦人家的工钱。他那间总飘着松木香的小院里,常年堆着帮邻居们免费修补的农具。那年深冬特别冷,张师傅清早开门扫...

善良的补鞋匠与神秘老人的奇遇

在江南一个名叫青溪镇的小地方,有位年近六旬的补鞋匠老周。他的补鞋摊就摆在镇东头的榕树下,三十年来风雨无阻。老周手艺极好,最难得的是心地善良,遇到孤寡老人来修鞋从不收钱,孩子们跑烂的球鞋他也总悄悄多缝几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老狐:一段跨越人狐的报恩奇缘

在云雾缭绕的雁鸣山脚下,住着一位名叫张老实的樵夫。那年腊月大雪封山,他在砍柴时忽闻幼兽哀鸣,拨开积雪竟发现一只后腿被捕兽夹咬住的银狐。这狐狸通体雪白,唯眉心有一簇金毛,此时正用琉璃般的眼睛噙着泪望向张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精灵:一段改变命运的奇遇

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住着一位名叫老李的樵夫。他年近五十,满脸皱纹,但眼神总是透着温和的光芒。村里人都知道他是个老实人,每天清晨背着斧头上山砍柴,傍晚背着柴火下山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