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守井人:三十年如一日守护山村生命之源
在云雾缭绕的青山村,有一口滋养了七代人的老水井。井台边的青石被磨得发亮,井壁上爬满青苔,而最特别的,是那个每天清晨都会出现在井边的佝偻背影——65岁的陈阿公。
三十年前的那个旱季,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。连续三个月没下雨,井水降到历史最低位。陈阿公记得清清楚楚,那天晌午他看见隔壁家的阿宝嫂抱着空水桶在井边抹眼泪——她家瘫痪的老人等水喝。从那天起,陈阿公就带着铁铲和簸箕住到了井边。
他做的第一件事,是用三个月时间挖了一条三里长的引水渠。每天鸡叫头遍就开工,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起。村里人笑他傻:‘山上哪有水给你引?’直到那年冬至,山缝里突然渗出的泉水顺着水渠流进老井,全村的木桶在井边排成长龙。
后来陈阿公养成了习惯:每天用竹竿测量水位,在红砖墙上划道记号;雷雨季前总要清理排水沟;大雪天必定早起铲雪,给井口裹上稻草保温。有年腊月他发着高烧,老伴拽他回家休息,半夜却听见院里‘咔咔’响——原来他挂着盐水瓶在凿井沿的冰。
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2016年。开发商看中这里要建度假村,出价二十万买陈阿公的宅基地。那天全村人都听见他第一次扯着嗓子说话:‘井是老祖宗留给所有娃的!’后来人们发现,他在井台刻了首打油诗:‘一瓢清水七代传,金山银山换不来’。
如今老井成了‘活文物’,市里来立了保护碑。陈阿公依然黎明即起,用麻绳绑着竹篮给独居老人送水。去年体检查出尘肺病,医生问他是不是挖过矿,儿子红着眼睛说:‘我爸这辈子就挖过一条水渠。’
今年端午节,村里年轻人偷偷给井台装了电动抽水机。陈阿公蹲在新设备旁研究了半天,最后把操作说明一笔一划抄在红砖墙上。有人看见他摸着老井绳小声说:‘伙计,该歇歇啦。’可第二天清早,人们还是发现他提着竹篮走向独居老人的家——篮里除了水壶,还多了两个热粽子。
这口井养活了青山村三百多口人,而陈阿公守着的不只是泉水,更是山里人最朴素的道理:有些东西,比命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