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谎言:老木匠与乞丐的暖心故事
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,住着一位姓陈的老木匠。他的手艺远近闻名,做的家具结实耐用,镇上人家有喜事都会找他打一套新家具。陈木匠为人忠厚,唯一的遗憾是年轻时妻子病逝,无儿无女的他总把工钱分出一半接济穷苦人家。
那年冬天特别冷,屋檐下的冰棱挂得老长。腊月二十三这天,陈木匠正要收摊回家祭灶神,突然听见铺子后门有窸窣声响。他举着油灯过去一看,发现草堆里蜷着个衣衫单薄的乞丐,冻得嘴唇发紫。
'老哥快进屋暖暖!'陈木匠连忙把人扶进屋里,灶上煨着的红枣姜汤盛了满满一碗。乞丐捧着碗的手不住发抖,热汤洒在补丁摞补丁的衣襟上,却舍不得浪费一滴。
借着灯光,陈木匠发现这人虽然满脸尘灰,手指却修长干净,破棉袄里还露出半截毛笔头。细问才知,这竟是个落第书生,家乡遭了水灾,一路靠卖字画走到省城赶考,结果染了风寒误了考期。
'您要是不嫌弃,先在我这住下。'陈木匠指着里间的小床,'开春路好走了再作打算。'说着从樟木箱底取出套半新的棉衣裤——那是他留着过年穿的。
第二天清晨,乞丐执意要帮忙干活。没想到他刨木板的手法相当老道,原来他父亲生前也是木匠。陈木匠眼睛一亮,当即收他当学徒。镇上人常见这对师徒在晨光里一个拉墨线,一个弹木料,配合得就像多年的老搭档。
转眼到了年根,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。陈木匠发现徒弟总盯着对门酒铺的招幌出神,那上面写着'太白遗风'四个酣畅淋漓的大字。除夕守岁时,老木匠借着酒意说:'等开市了,咱也换个新招牌。'徒弟的眼睛霎时亮起来。
正月初八一开工,徒弟就忙活起来。他取来珍藏的松烟墨,把后院的旧门板打磨得溜光水滑。陈木匠在旁看着那支毛笔在木板上游走,'陈记巧工'四个字渐渐浮现,笔势如苍松卧石,最后一笔还藏着个小小的福字。
'好字!'围观的人群里爆出喝彩。忽然有人惊呼:'这不是去年在府衙题匾的柳先生吗?'原来这'乞丐'竟是名动江南的书法大家,因不满官府强征字画才故意落魄出行。
柳书生红着脸作揖:'承蒙恩公收留,这点微末心意......'话没说完就被陈木匠拦住:'管你是书生还是叫花子,在我这儿就是自家孩子。'说着把招牌往门头上挂,阳光透过新刨的木头,清甜的杉木香飘满整条街。
后来柳书生在镇上开了间私塾,陈木匠给他打了三十张课桌。每逢下雨天,老木匠总要'恰好'路过私塾,把蓑衣留给忘带雨具的孩子。有人看见他躲在巷口,望着教室里摇头晃脑的娃娃们笑,脸上的皱纹像极了木头上温暖的年轮。
这个秘密直到柳书生送走第一批考童生的学生才说破——那些蓑衣里层,都缝着陈木匠用毛笔写的'平安'二字。老木匠听了直摆手:'瞎说!我个大老粗哪会写字。'可转身时,分明用长满老茧的手指,偷偷抹了抹眼角。
如今那块'陈记巧工'的招牌还挂在老宅门上,风吹雨打六十载,墨迹越发清晰。镇上人说,每逢雪天,那木头里就会渗出一缕若有若无的松香,就像当年老木匠熬的姜汤,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