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守村人:三十年如一日守护孤寡老人的暖心故事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,住着一位被村民们亲切称为'老杨头'的六旬老人。他并非本地人,三十年前的一个暴雨夜,这个外乡人敲开了村口王阿婆家的门,从此便在村尾废弃的碾米房里安了家。
起初村民们对这个沉默寡言的外来者充满戒备,直到那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所有人的看法。村里最年长的五保户李爷爷突发高烧,半夜里是老杨头顶着鹅毛大雪,用门板做担架把老人抬到二十里外的镇卫生院。医生后来说,再晚半小时就可能引发肺炎致命。
自那以后,老杨头渐渐成了村里的'编外护工'。他有个泛黄的笔记本,里面工整记录着17位孤寡老人的信息:张奶奶的降压药每周二要去镇里取,陈大爷的屋顶漏雨需要春秋两季检修,瘫痪在床的赵婆婆爱吃山核桃但要剥好壳......
2018年夏天暴雨冲毁了进村的唯一道路,老杨头连夜带着村里几个年轻人,用竹筐背着老人们的药品和粮食蹚过齐腰深的洪水。村支书回忆说:'当时水里漂着树干,他走在第一个探路,腿上被划出十几道口子都没吭声。'
最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失智老人周奶奶的照顾。老人总把喂到嘴边的饭打翻,喊着要见'已经去世二十年的儿子'。老杨头就学着用旧报纸折小飞机,像哄孩子似的说:'您先吃饭,吃完小二就放学回来了。'这一哄就是八年,直到老人安详离世。
去年县里要评'道德模范',全村人联名推荐他。老杨头却躲在菜地里死活不肯去领奖:'我就是个住碾米房的,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咋还能要奖状呢?'最后奖牌是由他照顾过的老人们集体代领的。
如今村里的水泥路修到了每户门口,卫生室也有了常驻医生。但老人们还是习惯在清晨时分,看见那个微微驼背的身影挨家挨户送自家种的青菜。村小学的孩子们给他编了首童谣:'碾米房,亮堂堂,住着我们的杨太阳......'
当记者问起为何坚持这么多年,正在给刘阿公理发的老人顿了顿:'我娘走的时候,邻居大娘给梳的头特别好看。'说完继续专注地修剪着花白鬓角,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,把剪刀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。
在这个智能手机都普及到老人的时代,老杨头依然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传统乡村的温度。他的故事就像山涧的清泉,悄悄浸润着这片土地,也让我们明白:有些善良,从来不需要理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