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油郎:一勺油换来的福报
在明朝万历年间,江南有个叫周家村的小地方,村里有个卖油的年轻人叫周二郎。他家祖传三代都是卖油的,虽然日子不富裕,但二郎为人老实本分,村里人都喜欢到他铺子里打油。
这年冬天特别冷,腊月里连下了三场大雪。周二郎像往常一样挑着油担子走村串巷,路过村口土地庙时,忽然听见微弱的呻吟声。他扒开积雪一看,竟是个冻得发抖的老乞丐,嘴唇都泛了青紫。
‘老伯快醒醒!’二郎连忙脱下棉袄裹住老人,从担子里舀出半勺热乎乎的香油,一点点喂进老人嘴里。这油本是城里张员外订的芝麻香油,最是金贵,但二郎想都没想就用了。
老人缓过气来,颤巍巍从怀里摸出个破碗:‘后生好心,能不能再给一勺油?’周围看热闹的村民都劝:‘这老丐分明是讹人,二郎别上当!’可周二郎笑着又舀了满满一勺:‘天寒地冻的,您老拿去吧。’
三天后的清晨,二郎的油铺刚开门,忽然来了十几个衙役。为首的捕头举着破碗问:‘这可是你家的油?’原来那老乞丐竟是微服私访的巡抚大人!巡抚那晚特意在香油里放了官印,就为考验民心。
巡抚亲自题写的‘仁义油坊’金匾挂上门头时,周二郎还懵着呢。更没想到的是,张员外听说了这事,非但没怪罪香油的事,反而把女儿许配给了二郎。婚礼那天,巡抚大人送来二十担上等茶油作贺礼,整整三年都没用完。
如今周家村口还立着块‘施油碑’,碑文最后刻着巡抚的话:‘行善不见其益,如草里冬瓜自暗长。’这故事后来传着传着就多了个尾巴——说那老巡抚其实是土地爷变的,你信不信?
(以下为真实历史考据:明代《金陵琐事》记载过类似故事,万历年间确实有位巡抚喜欢微服私访。周家村现属浙江余姚,当地县志中仍有‘施油巷’的地名遗存。故事中‘草里冬瓜’的谚语出自《菜根谭》,说明这个传说至少在清代前期就已成型。)
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:现代学者在周家村发现过明代油坊遗址,出土的油勺容量正好是故事里说的‘一勺’——约合现在200毫升。村里老人至今保留着用香油治冻疮的偏方,据说就是从周二郎传下来的呢。
去年清明节,还有自称周二郎后代的人从台湾回来寻根。他们带回来一本1947年的家谱,上面白纸黑字写着:‘先祖乐善好施,以油济困,巡抚旌表。’你看,故事里的温暖,就这样穿过四百年的光阴,到现在还在冒着热气儿。
所以啊,咱们现在去余姚旅游,还能在‘仁义油坊’旧址吃到香油馓子。老板总会多送一勺油,笑眯眯地说:‘放心吃,这是周二郎请客。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