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秘密:三代人的守护与百年善缘
在青山环绕的杨柳村里,有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。树干上深深的沟壑像是老人脸上的皱纹,树冠却依旧郁郁葱葱,每逢夏夜总会洒下清甜的槐花香。村里最年长的九旬老人李阿婆总爱坐在树下的青石板上,给孩子们讲那个流传了百年的故事。
那是光绪二十六年的寒冬,逃荒的张木匠带着怀孕的妻子倒在槐树下。当时的老槐树才碗口粗,是村里王善人祖父种下的。王善人发现冻僵的夫妻时,妻子已经临盆,他当即招呼村民拆了自家门板搭成临时产房,又烧了三大锅热水。那个雪夜,老槐树第一次见证新生命的诞生。
张木匠为报恩留在村里,他做的木犁特别结实,春耕时总悄悄帮王家多犁两亩地。后来王善人的儿子染上怪病,是张木匠冒险进山采药,在悬崖边找到一株百年何首乌。现在村口那座石拱桥,就是两家合力修建的,桥墩里还埋着他们当年结拜时互换的烟袋。
时间来到1983年发洪水,老槐树的树洞救了七个孩子。当时在县城当老师的王家孙子连夜游回村里,把困在屋顶的孩子一个个背到树上。有个孩子突发高烧,是张家当赤脚医生的儿媳冒雨采来车前草,用树洞里的积水熬药。如今那些孩子都已成家立业,每年槐花开的时节,总要带着自家腌的咸鸭蛋来看望两家的老人。
去年开发商看中这块地,出价百万要移走老槐树。在外经商的两家第四代连夜赶回,拿出当年祖辈的契约——原来王善人临终前就把树周围三亩地永久捐给了村子。更让人动容的是,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自发建了微信群,三天凑齐了违约金帮民宿老板解约。
现在老槐树下新添了二十多个树桩凳子,是张家重孙用拆迁老房的榆木做的。每个树桩底面都刻着捐赠者的名字,王家的曾孙女还在网上发起了"槐树故事收集计划"。上个月有位省城来的民俗学家,捧着1937年的县志激动地说,里面记载的"杨柳双善"故事竟与村民口述分毫不差。
昨夜又逢槐花盛开,九十四岁的李阿婆在树下教重孙子认星星。月光透过叶隙在地上画着银色的图案,恍惚间仿佛看见树影里站着两对穿粗布衣裳的夫妻,正对着新时代的欢声笑语点头微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