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守林人与山中精灵的报恩

admin1天前未分类3
在遥远的青山脚下,住着一位名叫李老憨的守林人。他年过六旬,满脸风霜,却有一双比年轻人还明亮的眼睛。李老憨独自守护着这片绵延数十里的山林,村里人都说他傻——这年头谁还愿意守着不赚钱的林子?可每当听到这样的话,李老憨总会摸着腰间磨得发亮的铜哨子笑笑:'总得有人记得山原来的模样。'

那是初春的一个清晨,薄雾像纱幔般笼着山峦。李老憨巡山时突然听见微弱的呜咽声,拨开灌木丛,竟发现一只通体雪白的小狐狸被捕兽夹夹住了后腿,纯白的皮毛染着刺目的猩红。更奇怪的是,那小狐狸看见他来,居然像人似的拱起前爪作揖,琉璃般的眼睛里滚出大颗泪珠。

'造孽啊!'李老憨急忙蹲下身。他认得这种带锯齿的捕兽夹,是镇上新来的皮货商专门定制的。取出随身带的草药嚼碎敷在伤口上,又撕下衣角包扎时,小狐狸温顺地舔了舔他的手背。'去吧,往后可要当心些。'老人解开铜哨上的红绳系在狐狸脖子上,'戴着这个,猎人就晓得你是我照看的了。'

转眼到了梅雨季节。连日的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唯一通路,李老憨的粮缸眼看就要见底。这天夜里,他被轻轻的叩门声惊醒。打开门,月光下站着个穿白袄的陌生姑娘,挎着个盖红布的竹篮。'阿爷,还认得这个吗?'姑娘掀起衣领,露出那截褪色的红绳。

篮子里装着晒干的蘑菇、野山药,最底下竟还有五颗山鸡蛋。姑娘临走时指着屋后说:'明日雨停,阿爷去老松树下看看。'翌日李老憨果然在树下挖出个陶罐,里面装满铜钱,正好够买过冬的粮食。更奇的是,罐底刻着和他铜哨上一模一样的松枝纹。

来年开春,县里突然来了群砍树的商人。他们拿着盖红印的文书,说要伐木建什么作坊。李老憨急得满嘴燎泡,连夜挨家挨户劝说:'后山的榉树林是百年老林,砍了要遭报应的啊!'可村里人盘算着能分到的补偿款,没几个理会他。

砍树那天,工人们刚举起斧头,山林里突然腾起浓雾。白雾中隐约可见无数双绿莹莹的眼睛,吓得众人丢下工具就跑。领头的商人强撑着不肯走,忽然被松果砸中额头,伸手一摸满掌是血——那伤口竟排成个清晰的'冤'字。

这件事很快传遍四里八乡。有个百岁老人颤巍巍地说:'早年间山里有白狐护林的传说,看来是真的啊!'商人再不敢来犯,那片榉树林至今郁郁葱葱。而李老憨小屋的门槛上,每逢月圆之夜总会多出些山货,有时是还带着露水的草药,有时是捆得整整齐齐的干柴。

去年冬至我回乡探亲,特意去拜访李老憨。老人正在檐下编竹筐,脚边蜷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。见我惊讶,他笑着解释:'这是小白,陪我这老头子作伴的。'那狐狸抬头望我一眼,眼神竟像含着笑。阳光透过老梨树的枝桠,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个穿白袄的姑娘,正踮脚往窗台上放新摘的冬笋。

临别时,老人送我到村口。暮色中他的身影与苍翠的山林融为一体,腰间的铜哨子在风里轻轻摇晃。我想起村里新装的太阳能路灯,想起后山新修的观景栈道,突然明白:有些守护从来不是徒劳,它就像种子,总会在某个春天破土而出,长成庇护众生的模样。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仙子: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

在很久很久以前,南方有一座云雾缭绕的青峰山,山脚下住着一位名叫阿林的年轻樵夫。他每日天不亮就上山砍柴,傍晚时分挑到集市上卖,换些铜板养活年迈的母亲。这年冬天特别寒冷,大雪封山半月有余。阿林家最后的存粮...

老槐树下的约定:一个跨越半世纪的报恩故事

在皖南一个叫青溪的小山村里,有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。村里最年长的九叔公总爱在树荫下给孩子们讲故事,但有个故事他讲了六十年都不腻——那是关于信义与承诺的故事。1959年的夏天,连续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土路。村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神医:一段改变村庄命运的奇遇

在云雾缭绕的青山脚下,有个叫柳溪村的小村庄。村里住着个叫老周的樵夫,五十多岁,满脸风霜却总带着憨厚的笑容。每天清晨,他总要扛着斧头往深山里走,砍柴时总把枯枝让给其他樵夫,自己专挑最难砍的老树根。那年冬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老神仙: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奇遇

在很久很久以前,大山深处有个叫青石村的小村庄。这里山清水秀,却因土地贫瘠,村民们过着清苦的日子。村里有个叫阿木的年轻樵夫,父母早逝,每日靠砍柴换些米粮度日。那年初冬特别寒冷,阿木像往常一样上山砍柴。走...

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位乡村教师三十年坚守的故事

在江南水乡的青山村,有一棵三百多岁的老槐树。它的树干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,树冠如巨伞般撑开,为村民们遮风挡雨。这棵老槐树下,流传着一个关于坚守与承诺的动人故事。1989年的夏天,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周明...

善良的守桥人:一个让全村人感动的真实故事

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条湍急的河流将村子一分为二。河上只有一座年久失修的木桥,每逢雨季,河水暴涨,村民们过河都提心吊胆。村里有位叫老张头的孤寡老人,六十多岁,无儿无女。他年轻时是村里的木匠,后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