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桥人老张:三十年风雨无阻守护乡村孩子的上学路
在湘西群山环抱的苗寨深处,有一条湍急的青龙河,河上那座斑驳的铁索桥,连着山坳里七个村寨孩子们的上学路。五十六岁的张永福总在天蒙蒙亮时就出现在桥头,用长满老茧的手检查每一块桥板、每一根铁索,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整整三十年。
1993年的盛夏,刚退伍回乡的张永福亲眼目睹惊魂一幕:邻村两个孩子过桥时踩断腐朽的木板,要不是抓住藤蔓,差点就被激流卷走。那天夜里,这个不善言辞的汉子翻出全部复员费,买来钢筋木板,在村民帮助下重建了这座危桥。谁也没想到,这场临时起意的修补,成了他半辈子的坚守。
每年桃花汛期是最危险的时候。去年四月,暴涨的河水漫过桥面半尺,张永福把三年级的小阿朵们挨个背过河。走到河心时,一股暗流突然冲来,他死死抓住铁索,膝盖被水中杂物划得鲜血直流,却始终把孩子们护在身前。直到天黑水位稍退,他又打着手电筒,把最后一批放学的初中生护送过桥。
三十年来,铁索桥重修了六次。最初是木板的,后来换成钢板的,现在桥面铺着防滑橡胶垫。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——桥头总挂着张永福自制的应急灯,桥墩缝隙里塞着救生绳,暴雨天还能看到他系着安全绳在桥上来回巡视的身影。村民说,老张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:每天放学时间,必定站在桥中央当"人肉护栏"。
2018年冬天特别冷。腊月二十七,县里给模范人物送温暖,镇长发现张永福家的米油原封不动堆在墙角。这个执拗的守桥人骑着三轮车,把年货全部分给了留守老人。他搓着冻裂的手笑说:"娃娃们过桥时塞给我的烤红薯,比啥年货都暖和。"
如今新修的公路桥在下游三公里处通车了,可老张依然守着他的铁索桥。每天清晨,还是能看到他弯腰固定松动的螺丝,给生锈的铁链刷防锈漆。问他为什么,这个黝黑的苗族汉子望着山路上蹦跳的小书包们:"娃们走惯了近路。再说..."他拍拍桥头的铜铃,"听不见这些小皮猴摇铃铛,我吃饭都不香。"
去年教师节,已经大学毕业的小燕带着男友回来拍婚纱照,新娘执意要在铁索桥取景。照片里,穿着褪色军装的张永福站在新人身后,笑得比身后盛开的山茶花还灿烂。此刻,山风拂过系满红绸带的铁索,那些随风轻响的铃铛,仿佛在诉说三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守护。
在移动支付遍地的今天,桥头竹筐里的"过桥费"依旧是孩子们随手放的山果野花。张永福说,这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报酬——那些曾经被他牵着小手过桥的娃娃,如今有的成了医生,有的当了老师,还有的像他当年那样穿上了军装。每个春节,来自天南海北的明信片总会准时飞到他的小木屋,落款永远写着:"您的桥孩子"。
今年开春,镇政府要给张永福申报"感动湖南"人物,他连夜写了拒绝信:"我就是个看桥的,要表扬就表扬这座桥,它扛住了三十年山洪,从没让孩子们摔过跟头。"信纸最后,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老兵工工整整抄着《士兵突击》里的话:"有意义就是好好活,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。"
暮色中的铁索桥上,放学的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抢着帮"桥爷爷"拎工具包。走在最后的苗家小姑娘突然转身,把一朵新采的蒲公英别在张永福的衣襟上。老人怔了怔,抬手抹了把脸,山风里传来他哼唱的不成调军歌。远处,炊烟袅袅的村寨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,像极了三十年来,他在这座桥上点燃的无数希望。